腦袋總是胡思亂想,負面情緒總是襲來?3個方法讓你更好應對負面情緒《情緒靈敏力》閱讀心得

Photo by Tengyart
Photo by Tengyart

「生活要變好,抱怨就得少。」這個道理很好懂,可是也令人心生困惑:若心中抱有不滿,發洩負面情緒難道錯了嗎?還是說負面情緒是壞傢伙,人一定要避而遠之?

讀過《情緒靈敏力》後,我終於找到答案。從結論上來說,當我們遇到負面情緒時,要做的不是逃避或煩惱,而是直面負面情緒,體認並且接納它。

情緒靈敏力,靈敏應對負面情緒的能力

此書作者蘇珊.大衛(Susan David,PhD)是知名情緒與行為專家。她所提出的「情緒靈敏力」(Emotion Agility)理論,令她在2017年被 Thinkers 50 選為「最可能塑造未來商業模式的思想家之一」。而此書,正是蘇珊分享「情緒靈敏力」的管道之一。

情緒靈敏力,是一種教人靈敏應對負面情緒的能力。它不強迫人正向思考,反而訓練人放鬆、冷靜,直面負面情緒,從內而外療癒自己,更好解決外界問題。

蘇珊解釋,情緒靈敏力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許多現代人不擅長應對負面情緒。當負面情緒來襲時,現代人要麼逃避面對,成為蘇珊所說的「情緒封裝者」,要麼對情緒過度反應,成為蘇珊所說的「煩憂多慮者」。兩種應對方式,都是極端且低效的應對之法。

相反的,若人能夠靈敏應對負面情緒,就能因應情景、事態,做出正確的反應,不被負面情緒主導自己的行為,釀成不可收拾的結局。

簡單而言,情緒靈敏力的關鍵,是要人先體認自己的情緒,才決定做出何種反應。一旦情緒處理得當,人就能以輕鬆的心態處理外界問題。

保持對情緒的靈敏覺察,不是要你自我控制,或強迫自己正向思考,而是用心活在當下,學習平靜的回應情緒警示系統,幫助你發揮潛能,追求有意義的生活。——《情緒靈敏力》

你是情緒封裝者,還是煩憂多慮者?

不過,為什麼逃避和煩憂都無法有效處理情緒?說來,這關係負面情緒對「情緒封裝者」和「煩憂多慮者」造成的傷害。

情緒封裝者,隔絕一切負面情緒

情緒封裝者(bottler),是指逃避負面情緒的人。這類人認為負面情緒是降低生活幸福度的元兇。他們堅信正向思考,才令生活變好。

但蘇珊提到,忽視負面情緒是危險行為,這等同於埋藏情緒,累積負面能量,最終會引發心理學提到的「情緒洩露」,傷害自己與他人。

「情緒洩露」(emotional leakage),是指人的情緒一旦壓抑過度,所爆發出的能量大到令人驚訝的地步。比如脾氣溫馴的人一旦發起脾氣,將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

換言之,將負面情緒封裝起來,只是在醞釀災難。如同不斷壓縮炸彈中的炸藥,若人哪天情緒失控,就會爆發出駭人的負面能量。

煩憂多慮者,總是想太多 

與前者相反的,是煩憂多慮者(brooder)。這類人不僅不逃避負面情緒,反而過度反應。他們的多數表現為「想太多」或「小題大作」。但蘇珊提到,為負面情緒煩憂,也是一種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

心理學家布拉特.布希曼(Brad Bushman)做過一項實驗,目的是想了解人為負面情緒煩憂的後果。

首先,他找來一群學生,要求他們寫一篇傾吐內心感受的文章,並告知寫好後的文章會由另一位學生來評論,他們則會收到評論後的評語。然而事實上,給予評語的人不是其他學生而是布希曼,並且為了引起學生的情緒,布希曼會提出嚴厲的批評,目的是讓不知情的學生在收到評語後更加憤怒。

接著,布希曼把看到評語後的學生分成三組,一組要在心中想著自己的憤怒,然後捶打拳擊沙袋(引導他們成為煩憂多慮者)。另一組則要他們忘卻憤怒,把思考焦點放在打沙袋的好處(引導他們成為情緒封裝者)。最後一組則不需做任何事。

打完沙袋後,布希曼遞給每組學生一個大聲公,讓他們呼喊並發洩心中情緒,藉此測量他們的攻擊性。結果顯示,三組學生都怒氣未消,但煩憂多慮者的攻擊性最強,情緒封裝者次之,最後是無所事事的組別。

簡單而言,不論是封裝情緒還是為情緒煩憂,都無法助人有效處理情緒。所以蘇珊建議,與其逃避或煩憂,不如學會「情緒靈敏力」坦然面對情緒。書中研究提到,若人能夠抱著好奇心,以接納和慈悲之心面對一切,就能提升幸福度。而這,就是情緒靈敏力所要助人獲取的效果。

情緒靈敏是不假裝、不表演,你的所作所為乃展現你穩固、真誠且真實的核心價值觀和核心實力,所以擁有更大的力量。——《情緒靈敏力》

延伸閱讀:太敏感不是你的錯,共感人都需要學會的自救法則《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閱讀心得

三個方法,靈敏應對負面情緒

情緒靈敏力的理論頗廣,無法單靠一篇文章完全說明。但除了理論以外,蘇珊也提到許多方法,幫助讀者學會運用情緒靈敏力。以下三點,是我認為有用的方法。

1. 書寫日記 

心理學家詹姆斯.潘尼貝克(James W. Pennebaker)經過長達四十年的研究經驗證實,書寫日記可助人應對負面情緒。

在潘尼貝克的研究中,他把參與者分為兩組,要求第一組寫出情感意義重大的經驗,例如情侶分手的痛苦、朋友逝世的感受或失去雙親的痛苦。另外一組則寫一些日常瑣事,例如他們早餐吃什麼、想買什麼球鞋。兩組的實驗條件相同:每天寫作二十分鐘,連續三天。

經過多次的研究,潘尼貝克都得到相同結論:寫出令人情緒激動的經驗後,人的身心健康都明顯提升,也變得比較快樂。

換言之,若人寫出內在感受,就能透過閱讀日記釐清自身想法,抒發心中的負面情緒。

延伸閱讀:如何從負面思緒的洪流中脫困?一個你必須修煉的自我對話習慣《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閱讀心得

2. 跨出去,直面負面情緒的來源

直面負面情緒的來源,需要勇氣和自信。因此,我們要訓練自己擁有「跨出一步」的心態,與負面情緒相處。

擁有這種心態最好的楷模,我想到的是伊蒂特.伊娃.伊格(Edith Eva Eger)女士,她不僅是一名心理學家,也是納碎大屠殺倖存者。

在《什麼樣的禮物可以拯救你的人生?》中,伊格寫到自己重返奧斯維辛紀念館的經歷,在那裡,她直面心中對於大屠殺所留下的心理陰影。

踏入紀念館的那刻,她開始感到恐懼,心跳加速,疙瘩、冷汗浮現體表。看著納碎標誌,更令她回憶起痛苦的囚牢生活。

經過一段艱難的回憶掙扎後,伊格成功走出紀念館。她在書中寫到,縱使這次的造訪無法消除心中的悲痛和恐懼,但她體悟到:感受就只是感受,並不是目前的現實。與其逃避感受,不如直面它並且接納它。

簡單而言,我們可以效仿伊格的做法,面對過去或眼前的負面經驗,不用逃避或煩憂,反而要接納它、體認它,將它化作個人成長的養料。

3. 拉開自我跟情緒的距離 

要避免被負面情緒主導行為,最好的方法是拉開「自我」跟「情緒」的距離,用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審視當下的自己。

這種做法有個相應的概念,叫做「後設觀點」(metaview),意指採取居高臨下的視角,擴大你的視野,更加理解你當前的狀態。

換言之,每當我們感到負面情緒時,便將「自我」從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如同「靈魂出竅」,在一旁審視當下的自己。你可以思考:「為什麼我會感到負面情緒?」「我是否被負面情緒主導行為?」「發洩心中的不滿真的有用嗎?」

當我們體認到自己當下的狀態,就能安然地放下負面情緒,妥善處理眼前的問題。這,就是方法三要教會我們的事。

延伸閱讀:給照顧者的心靈指南,療癒助人後的隱形創傷《療癒次級創傷》閱讀心得

結語:靈活應對情緒,自在經營生命

讀過這本書後,我學到最深刻的一點是:切勿忽視負面情緒,而要擁抱並且善待它。此外,我也透過閱讀這本書,判讀出自己是一個情緒封裝者,因為我經常都會忽視自己和身邊人的負面感受。不只自己堅信正向思考,也鼓勵他人正向思考。

但這種信念卻令他人感到痛苦,因為身邊人想跟我訴苦時,我卻只想解決問題,而不是同理他人的情緒。

現在我學會,負面情緒並非都是壞事,而是一個契機幫助人看清內心世界的變化。只有當人懂得靈敏應對內心的變化,生活才能變得自在得意。所謂自在,並不是逃避、規避痛苦,而是人「願意」直面痛苦。

你是否也被自己或他人的負面情緒所苦?或許這正是提醒你,現在就是直面它最好的時刻。

如果對你學習有幫助,歡迎訂閱我們的 FB,不錯過學習內容:https://reurl.cc/lRGLME

 

在拾課學習,時刻都能學習

Photo by KAL VISUALS
自我成長
浩然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閱讀心得:3個職涯發展的建議,幫你突破職涯瓶頸期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是一本幫助讀者規劃與發展職涯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艾希莉.史塔爾(Ashley Stahl),是一名職涯訓練專家。她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個人職涯發展的故事與領悟,而讀者從這些故事中能夠獲得啟發,幫助自己像作者一樣突破職涯瓶頸期。假如你目前正遇到工作困擾,此書會是一本適合的讀物。

Photo by Aziz Acharki
自我成長
浩然

想要變得富有,先讓內心變得富足

想要變得富有,先要讓內心感到富足。倘若人對現況總是感到不滿意,即便賺再多的錢也很難獲得快樂。因為欲求不滿的內心會讓人總想要獲得更多,永遠都不會感到知足與滿足。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足,人就不會想要花多餘的錢提高生活品質,如此就能將錢存起來累積資產,逐步變得富有,生活也變得更快樂。

Photo by Daria Tumanova
職場能力
浩然

《快不能解決的事》閱讀心得:遇到工作上的複雜問題,你要學會慢速處理

《快不能解決的事》是一本教人學會看待複雜問題,學會處理問題根本成因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致力於推廣「慢的生活」。他認為現今時代人們普遍都喜歡快速解決問題,以至於經常使用治標不治本的方案,使得問題未能徹底解決。因此,他在書中教會我們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本性地處理問題。

Photo by Chungkuk
心理療癒
只贏

《善良是一種選擇》閱讀心得:行善是美德,也是無價的獲得

《善良是一種選擇》的作者沈雅琪是國小老師,因為某次被學生誤將「沈」寫成「神」,在網路分享這則趣事,因此從沈老師就變成了神老師。她育有三名子女,其中小女兒在十個月大時,就被醫師判定為終身學習遲緩。身為特殊兒的母親,非常理解在社會上會遇到的困境。

Photo by Do Nhu
心理療癒
浩然

生活越是痛苦,越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基本面

人生的低潮期不期而遇,如何面對這段時期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能力。我發現,應對人生低潮期最好的方式,就是照顧自己生命中的基本面向。比如擁有充足的睡眠、運動,以及照顧飲食。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不過顧及好卻是能夠給身體與心靈提供能量,讓你有心力對抗人生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