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做了某件會傷害或背叛他人的事情時,心中就會產生良心不安的感覺,而這樣的感受通常伴隨著內疚。比如說,原本和朋友講好要一起出遊,結果卻在赴約的前一晚,突然沒來由地不想出門,於是隨意唐塞理由取消了聚會。
原先以為可以感到放鬆,沒想到朋友隨之而來的失落,反而讓自己被罪惡的情緒所襲擊。覺得都是因為個人的問題,才會讓別人感到難受。
的確,這樣的情況在生活裡經常發生。明知道自己可以做得到,卻因為追隨自己的想法,而有不同的作為,在矛盾的衝突下衍生出無限的罪惡。
內疚,是來自背叛而不安
比起責任感,內疚更是能辨別一個人是否有同理心的關鍵。有些人雖然犯下滔天大罪,卻不認為自己有錯;有些人事實上沒做錯什麼,卻處處感到不安與自責。
不論內疚的感受如何侵蝕自己,只要我們有「背叛他人」的行為,多少都會因此感到惶恐。然而,有種狀況很特別,明明沒有傷害他人,卻時不時受到內疚感襲擊。
我們承載了背叛的情緒,只是此時傷害的對象不再是他人,而是感到背叛自己。
舉例來說,投入已久的專案終於完成,慶功宴時每個人都在盡情狂歡,但你卻感到不安。一心認為此時不該徹底放鬆,而是要盡快投入下一個目標,否則就會失去競爭力。
又或者,在準備重要大考前,即便已將所有書都讀熟,卻不願意給自己休息的時間。認為只要稍加放縱,就會背叛過去努力已久的自己。
弔詭的是,我們真的有背叛自己嗎?
過度愧疚,其實是一種自戀的行為
有些人會習慣性地對他人感到抱歉,只要事情走向不如預期,就會在第一時間把原因歸咎於自己。過度反思曾經發生過的瑣事,並經常沉溺於愧疚感,遲遲無法走出負面的情緒。
而在努力已久,應該放鬆玩樂的當下,也持續存在「我不值得享受」或是「我的快樂會遭來懲罰」的心態,把心靈箝制在內疚中,無法得到真正的解脫。
根據心理學研究,儘管在內疚的情緒裡,人們會受到道德上的自責,但同時也會感受到自己是加害者。比起較為弱勢的受害者而言,加害者的角色是「自己選擇」的命運,而非被動地承受命運的安排。
某方面來說,內疚者認為自己有龐大的責任,才有力量傷害別人。因為「自己」的疏失而傷害他人,因為「自己」的問題,才會造成這樣的後果。心理學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提出,當人類過度感到自戀時,會產生一種惡性的自戀形式(Malignant Narcissism),隨之而來的症狀就是,沉浸在認為自己做得到,卻因為個人問題而無法達成的內疚,並深深感到無法自拔。
許多家長會認為孩子的成績不好,是因為自己沒有給予足夠的教育資源;有些人在發現伴侶劈腿時,會先反省是否為自己的疏忽,才會導致關係出問題。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在努力追求目標的過程,也一樣不願意放過自己。只要有短暫的休息時光,或是想到最後結果可能會不如預期,就會全面性地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在該放鬆的時候,感到無盡的內疚。
會有這樣的情緒,或多或少都來自於原生家庭的教育,也與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事情息息相關。若你經常處在罪惡感的邊緣,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不妨試著找到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替自己的人生開創新的篇章。
如何處理罪惡感?
有趣的是,內疚感並不全然是負面的情緒。它有可能會困擾著我們的生活,卻也能使我們受到壓力,促使自己去彌補某些事情。
過去的我經常受到罪惡感的負面影響,直到透過大量閱讀與學習,才終於幫助我走出內疚的陰影。倘若你已覺察到自己正處於這樣的情緒,或許也可以嘗試運用以下3種方法,期望可以帶給你更多力量。
方法1: 從「我應該」轉變成「我可以」
會產生內疚感的原因之一,是在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應該」做得更好,卻沒有盡全力,於是在該休息的時候感到愧疚。
這也是許多人經常遇到的難題,明明已經完成今天的待辦事項,卻認為應該要做的更好,苛責地覺得自己不應該休息。然而,事情不會有真正完成的一天,也不可能做到完美,我們該學會轉換思維,由「我應該」轉變成「我可以」,將我可以怎麼做得更好視為目標,以正向且鼓勵的角度,幫助自己往前進。
方法2: 停止過度的自我批評
世界上有許多無法掌控的事情,我們要懂得適時地放鬆,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緒困住,對自己情緒勒索。停止過度的自我批評,並適時地把責任放下,在必要時為自己加油打氣。
方法3: 學會發現自己的價值
每個人活在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我們不需要透過完成特定目標,才稱得上是有意義的人生。事實上,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盡力展現出最好的自己,凡事盡力而為,即便最後沒有達到期望,也要感謝自己過去的所有努力。
注重自己的情緒,才有餘裕解決難題
倘若我們真的背叛他人,擁有不安與內疚的情緒是非常正常的感受。但若沒有傷害任何人,卻仍有內疚的情緒,就應該審視這樣的心態,是否可以稍做調整。
當我們懂得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就能避免持續受到罪惡感的侵蝕。一旦能妥善運用正確方法,就能掌控情緒主導權,透過勉勵及建構自我價值的過程中,發掘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