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重要考試來臨前,我總是特別愛逃避。

我會突然覺得房間凌亂,於是起身開始打掃;突然覺得衣櫃有許久未穿的衣服,於是開始進行「斷捨離」;甚至連平常最討厭做的家事,也會辛勤地幫忙。奇怪,這些事情明明平時也存在,為什麼總是在考試來臨前,我才會特別注意到這些細節?

是我突然性情大變?還是我太想逃避念書?有趣的是,我發現這樣的情況會發生在任何我想逃避的事件前。開始學習許多心理學研究後,才發現這一切的根源,原來是大腦內某個神秘的防衛機制在隱隱作祟。

✏️ 延伸閱讀:《一小時的力量》閱讀心得:微小的改變,人生將有巨幅的成長!

面對,才能真正治癒疼痛

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是《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作者約瑟夫.布爾戈(Joseph Burgo)是美國精神分析師,也是臨床心理學家。多年來致力於心理治療及《紐約時報》的專業評論。

我之所以對這本書有興趣,是因為作者用現代人的視角,重新剖析佛洛伊德提出的理論。有別於其他勵志書籍,作者並非教育讀者如何擺脫痛苦,反而是鼓勵我們正視心中的恐懼。因為人們在逃避某件事情的背後,往往心中都存在某個尚未解開的難題。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寬宏大量、心懷感激,好像唯有照著一套既有的情緒標準,才是健康的成長方式。然而,許多時候仇恨、嫉妒等負面情緒,同樣屬於內心不可或缺的部分。

現代人之所以過得壓抑,是因為當我們發現某個事件會觸發自己不好的情緒時,大腦會潛意識開啟逃避的「心理防衛機制」,這個機制能幫助我們短暫逃避痛苦,但若沒有正視問題根源,就可能變成負面的惡性迴圈。

學會接納一切情感,與之相安共存,是我們能為自己獻上的最美好贈禮。——《為什麼我們總是在逃避?》

心理防衛機制,是大腦的反射動作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累積很久的情緒,在某一刻突然爆發。舉例來說,伴侶長期忘我地埋頭工作,你為了體貼他而任勞任怨撐起整個家,直到有一天你請他幫忙洗碗,他卻不情願地攤坐在沙發,你因此氣急攻心,直接飆口大罵。

你的伴侶以為你只是一時情緒失控,但只有你知道,過去的貼心表現,都只是為了逃避衝突而呈現的方式,而內心的委屈,早已累積到快不堪負荷。

這就是心理防衛機制,也是大腦為了保護人類的一種方式。簡單來說,防衛機制存在的特性,就是能幫助人們積極應對不可避免的痛苦,但當這樣的機制過於根深蒂固時,反而會阻止我們觸碰自身所需要面對的情緒問題。

最糟糕的是,一旦我們未能有意識地覺察心理防衛機制,就可能誤判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的連結。也因此,唯有當我們能解除心理防衛機制,才能解除我們生命中與他人關係的阻力,也才會真正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

✏️ 延伸閱讀:消除壞習慣,才能開始正向循環《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閱讀心得

4種方法擺脫逃避

也就是說,要擺脫逃避的心態,應該要先檢視心中真正的恐懼。唯有當我們願意正視心中的難題,也才有機會與自己和解,面對未來更多可能性。書中提出許多方法,我將其中整理成4種,你不妨也嘗試看看。

方法1. 抽離看待自身情緒

當你發現自己試圖逃避某件事情或某種情緒時,試著以抽離的視角看自己,觀察引發你負面情緒的觸發點,並找到慣有的心理防衛機制。倘若能覺察真正的恐懼根源,也才有機會治癒內心的傷。

方法2. 找回專注力

現代人經常被網路制約,明明眼前有更重要的事情尚未完成,卻選擇先追劇或滑手機來短暫逃避。事實上,分散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種防衛機制,利用這些娛樂掩蓋需要專心的痛苦,我們不願意放下手機,只為了想短暫逃避。因此,要改變舊有習慣,不妨先給內在營造一個安靜的空間,調節自己的情緒根源。

方法3. 冥想練習

將專注力停留在呼吸上,能使我們有效擺脫繁雜的念頭,並與情緒拉開一些距離。進行冥想練習時,試著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感受胸腔的起伏,並留意空氣進入鼻孔的感受。

記得,冥想練習的終極目標是實現開悟,克服諸如憤怒與仇恨的情緒,將這些情緒從腦中清除。它能幫助我們抽離原有的情緒,像站在河流的岸邊,看著想法一個接著一個從大腦中流過。要時刻保持警覺不太可能,但只要每天體驗幾分鐘的靜謐,便對人生十分有益,光是將注意力從大腦轉移到身體,就可以開始幫助你認識自己的情緒。

方法4. 對自己誠實

我們在出生時,就有人告訴我們應該對這世界懷有什麼情感,像是應該要懂得感恩、關愛他人,善解人意,但其實人們不可能永遠處於正向的情緒。

因此,不用期望自己能戰勝這樣的痛苦,也不可能一瞬間就此擺脫這些困境,而是當這些痛苦出現時,學會接納與實事求是,而非執著於你「應該」要展現怎樣的情緒。

面對根源,將成為更強大的自己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重新檢視自己的過去,思考許多行為的背後,隱藏何種想逃避的心理。如同原文書名《Why do I do that?》,伴隨作者從心理學角度的解析,也逐漸了解自己過去面對恐懼時,慣用的心理防衛機制。

倘若我們能覺察引發負面情緒的根源,就能更快辨別真正的感受。 你將發現,逃避或許能脫離短暫的痛苦,但勇敢面對恐懼,才會走出更寬廣的路徑。

如果對你學習有幫助,歡迎訂閱我們的 FB,不錯過學習內容:https://reurl.cc/lRGLME

 

在拾課學習,時刻都能學習

Photo by KAL VISUALS
自我成長
浩然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閱讀心得:3個職涯發展的建議,幫你突破職涯瓶頸期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是一本幫助讀者規劃與發展職涯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艾希莉.史塔爾(Ashley Stahl),是一名職涯訓練專家。她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個人職涯發展的故事與領悟,而讀者從這些故事中能夠獲得啟發,幫助自己像作者一樣突破職涯瓶頸期。假如你目前正遇到工作困擾,此書會是一本適合的讀物。

Photo by Aziz Acharki
自我成長
浩然

想要變得富有,先讓內心變得富足

想要變得富有,先要讓內心感到富足。倘若人對現況總是感到不滿意,即便賺再多的錢也很難獲得快樂。因為欲求不滿的內心會讓人總想要獲得更多,永遠都不會感到知足與滿足。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足,人就不會想要花多餘的錢提高生活品質,如此就能將錢存起來累積資產,逐步變得富有,生活也變得更快樂。

Photo by Daria Tumanova
職場能力
浩然

《快不能解決的事》閱讀心得:遇到工作上的複雜問題,你要學會慢速處理

《快不能解決的事》是一本教人學會看待複雜問題,學會處理問題根本成因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致力於推廣「慢的生活」。他認為現今時代人們普遍都喜歡快速解決問題,以至於經常使用治標不治本的方案,使得問題未能徹底解決。因此,他在書中教會我們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本性地處理問題。

Photo by Chungkuk
心理療癒
只贏

《善良是一種選擇》閱讀心得:行善是美德,也是無價的獲得

《善良是一種選擇》的作者沈雅琪是國小老師,因為某次被學生誤將「沈」寫成「神」,在網路分享這則趣事,因此從沈老師就變成了神老師。她育有三名子女,其中小女兒在十個月大時,就被醫師判定為終身學習遲緩。身為特殊兒的母親,非常理解在社會上會遇到的困境。

Photo by Do Nhu
心理療癒
浩然

生活越是痛苦,越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基本面

人生的低潮期不期而遇,如何面對這段時期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能力。我發現,應對人生低潮期最好的方式,就是照顧自己生命中的基本面向。比如擁有充足的睡眠、運動,以及照顧飲食。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不過顧及好卻是能夠給身體與心靈提供能量,讓你有心力對抗人生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