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時間是有限並不可變的,所以要有效率地用每一分鐘。」這句話是由計算機科學研究者李開復所說。
我喜歡這句話,因為人的一生確實很短,浪費時間無異於浪費生命。然而,若有人將這句話套用為自己的工作觀,後果可能教人難受。因為,人不可能在工作上有效率地運用每一分鐘,否則只會令自己的生產力大打折扣。
今天要來讀的書《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便提到,若人盲目地投入更多時間工作,以期換取更多回報,往往只會適得其反。
有效率地運用工作時間,反而令人陷入「效率陷阱」
撰寫此書的作者喬許.戴維斯(Josh Davis, Ph.D.)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專職將基礎科學研究成果,轉化運用到商業領域。在他的工作研究中,他發現人們普遍陷入一種工作迷思:效率陷阱(efficiency trap)。這個迷思是指,人們以為花長時間工作,才能完成更多事,也才能稱之為有效率。結果導致許多人身心俱疲,生活也過得不開心。
戴維斯提到,人之所以陷入效率陷阱中,是因為認為自己可以像電腦般運作,不論工作多長時間,都能保持一致的效率水平。但戴維斯希望我們體認到,人類是有機體,需要休息補充能量,才能更好地發揮生產力。
我在讀其他書時,也體認到這一點。比如《Deep Work深度工作力》一書就有提到,人一次性可專注工作的時長約為一至四小時,超出這個時間,人的生產力就會大幅下降。此外,《高績效心智》一書也有項研究顯示,人一週的工時若超出50小時,投入更多時間工作,將無法帶來更多產值。
簡單而言,花更多時間工作,不見得會帶來更多產值,更可能徒勞無功。若不擺脫「效率陷阱」的工作迷思,人只會盲目地忙碌而已。
那既然如此,人該怎麼工作,才不會落入效率陷阱中?
戴維斯在書中就給出了這三條工作策略:懂得決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學會管理自己的意志力,以及學會對抗分心的方法。這三條策略綜合起來,就能幫助我們免於陷入「效率陷阱」。
人類不是有生命的電腦,我們的大腦和身體是根據生物需求而運作,衡量人類表現的指標應該是做事的成果,不是投入多少又多少的時間、做完一件接著一件的事。——《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3個高效工作策略,助你避開效率陷阱
策略1:決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
戴維斯提到,人是依循習慣作息的生物,人腦中也有一項有趣的功能叫「神經例行程序」(neural routines),亦即唯有當人完成一件事後,才警覺自己剛才做的事是否有道理。
例如,人若在工作時被電郵通知打斷工作節奏,下意識會點開電郵,開始回信。直到回完所有信件後,人才會警覺自己浪費了許多時間,重要的工作卻毫無進度。
這種被其他事務引導工作節奏的習慣,實際上是一種不好的工作習慣。這會導致人得花更多時間,才能做好原本的工作,最終又陷入了效率陷阱中。所以,戴維斯希望我們在被「提示」轉換工作節奏時,學會做出更好的決定。這個做決定的時機點,被他稱作為「決定點」。
同上例子,當電郵通知顯示時,我們應該提醒自己:「現在是一個決定點,我是決定點開郵箱回信,還是繼續做手上的工作。」只要多這麼一道決策流程,你將不會被其他事務影響到重要工作的進度,也就不會落入效率陷阱中。
補充一點,若你選擇避開其他事務,專注手上的重要工作,我建議你將剛才跳出來的事務先記錄下來,稍後再處理。有個效應叫「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意思是當人意識到有事情還未完成時,腦袋就會經常惦記這件事。所以,若你想更專注處理重要工作,就應該把那些突然跳出來的無關事務記錄下來,免得讓大腦分心惦記。
簡單而言,當你的工作節奏被其他事務打斷時,就要提醒自己眼前是一個決定點。如此,你就能更專注處理重要工作,免於被其他事務消磨你的工作時間,導致落入效率陷阱中。
當決定點出現時,如果你快速開始做下一件事,你真正浪費的時間,往往比花幾分鐘思考、正確決定接下來該做哪件事還要多。——《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延伸閱讀:別再只用待辦清單,你還需要「停辦清單」《減法的力量》閱讀心得
策略2:學會管理自己的意志力
意志力,有時也被稱為「心智能量」(mental energy),都是每個人每天有限的資源。若不妥當運用意志力,人就無法在短時間內高效完成工作。
至於如何妥當運用意志力,戴維斯給出的答案是:在一天最早的時候,先做好最重要的工作。因為在一天中最早的時候,我們還無需做太多決策,意志力還處於完滿的狀態,所以適合處理複雜且重要的工作。
書中有一項研究也表明,只是一個決策都可以顯著消耗一個人的意志力。而我在這篇文章中讀到,每個成人每天平均要做35,000個決定。假設所有決定都平均分布在一天當中,扣除8小時的睡眠時間,人每小時大約要做2,000個決定。
從這項推算就能看出,若人將重要的工作放在較晚的時分才做,就不可能有充裕的意志力做好工作。那麼,人就可能落入到效率陷阱中,再次用長工時戰術,試圖追趕進度。
換言之,若你想高效完成工作,除了執行策略一以外,也要學會提前將重要的工作,放在一天最早的時候處理。如此,才能避免效率陷阱。
學會辨識最可能顯著消耗你的心智能量的事務,在從事必須處於最佳狀態的工作之前,別去做那些會明顯消耗你的心智能量的事務。——《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
✏️延伸閱讀:善用決策系統,創造零干擾的專注世界《零干擾》閱讀心得
策略3:調整對抗分心的方法
最後一個策略,是學習如何對抗分心,畢竟分心向來是人維護生產力的頭號大敵。然而,一般人總是用錯誤的方法對抗分心:用意志力去抵抗分心源頭。
比如,工作環境嘈雜,人會試圖安慰自己忍耐就好,然後專心工作;再如,聽見手機通知聲響起,人會強逼自己不去看,勸自己要集中精神工作。可是,這種對抗分心的做法,只會令人更容易分心。
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剛才有所提及,「決定」不去理睬令人分心的事物,會消耗人的意志力,降低人的工作表現。第二個原因是,一旦人覺察到分心事物,實際上大腦就已分心。
有個有趣的測驗叫「白熊效應」(white bear phenomenon),是由已故心理學家丹尼爾.威格爾(Daniel Wegner)所提出。該測驗要求受試者「不要想白熊」,但通常受試者都無法抑制這個念頭,反而一直想像白熊畫面。
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在聽到「白熊」一詞後,大腦關於「白熊」的神經元就會被「激活」(activation)。這些神經元的訊息可能包括白熊的毛髮、外表,或人看過的白熊卡通等。
同理,當人接觸到分心事物的提示時,大腦就會開始分心聯想。比如,聽到手機通知聲,人就可能聯想「是誰找我?」「有重要的訊息?」「有網購優惠通知嗎?」
所以,用意志力對抗分心源頭是無用之功。相反的,我們要學會移除令人分心的事物。例如,若工作環境嘈雜,不妨匹配一支降噪耳機,隔絕噪音;再如,若手機通知聲使你分心,不妨在工作時開啟「勿擾模式」(do not disturb mode)。
中文有句話說,眼不見為乾淨;同理,沒有分心的源頭,人就很難分心。
✏️延伸閱讀:學會用對力,讓你輕鬆擺脫瞎忙人生!《為什麼這樣工作會快、準、好》閱讀心得
結語:要有策略地工作,工作才不會變成瞎忙的勞活
讀完這本書後,我認為書中的這句話,對現今工作者的情況最寫實:「很少人不抱怨工作總是做不完,我們全都被工作和生活的各種需求壓得喘不過氣來。」
確實,現代每個人每天都很忙碌,從早班做到加班,永遠停不下手。一般人總以為,只要花更多時間工作,就能拚博出更多成果。但你我要知道,若缺乏策略地工作,工作只會成為瞎忙的勞活。
所以,別被「效率陷阱」的迷思所迷惑。人唯有配合大腦的運作方式,懂得策略性的工作,才能在工作時產出優秀產值,休息時恢復產能,再戰明天。
回到開頭的那句話,人生確實很短,所以一定要珍惜每分每秒;但也希望你知道,工作永遠做不完,所以要學會聰明運用時間,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