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你是以什麼指標來衡量工作生產力?是否與多數人相同,以「時間」作為衡量單位?比如,今天花了多少時間工作,便能證明自己擁有多高的生產力;今天加班了多長時間,便證明自己生產力滿檔。

但小心,以「時間」衡量生產力,實際上會讓你錯估自身的工作能力。在現代工作上,「時間」不再是衡量生產力的主要指標,反而需要另外兩種指標來衡量。

打破生產力迷思:別再用時間衡量工作績效

當我還是社會新鮮人時,就跟一般打拚的人相似,有著「花長時間工作就能產出更多價值」的想法。然而,自從讀過《最有生產力的一年》,卻發現用「時間」衡量生產力是錯誤的想法。

該書作者克里斯.貝利 (Chris Bailey)是一位對「生產力」十分迷戀的人,從小便廣泛閱讀生產力的相關資料,也運用其中的策略幫助他考取優秀的學業成績。不僅如此,由於實習時所展現的高生產力,也令他在大學畢業後直接獲得兩份高薪工作的邀約。

然而,他拒絕了,只因為他對生產力的迷戀。

畢業後他想要做的,是透過親身實踐的方式徹底研究生產力,因為對他而言,生產力的課題依然存在廣泛的探索空間。於是,他依靠積蓄維持生活,展開了「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研究計劃,而該書正是這份計劃的研究精華。

在計劃當中,克里斯研究過:長短工時對生產力的影響、運動對生產力的影響、早起是否影響生產力等問題。最後他發現,有些大眾認為的生產力鐵則,實質是一種迷思。

而其中一種迷思,就是用「時間」衡量生產力。這種衡量生產力的方式的確適用於過去的工作模式,但運用到現代工作就有些不妥。這要從產業轉變的歷史開始了解。

工業時代,「時間管理」是最重要的課題。若一家工廠能夠以底下兩種方式運用時間,就能產出更多產品,增加公司的獲利:

一、縮短製造產品的時間。

二、增加工廠運作的時長。

然而,第一點不容易辦到,因為那得靠工作流程的優化與創新。所以,當時大部分的企業都專注在第二點:只要工人能夠長時間的工作,工廠便能產出更多產品。

或許你會認為這是在壓榨勞動力,但從工廠員工的角度去看,他們並無實際虧損。在工業時代,工人只要不浪費時間,甚至加班生產產品,都能夠獲得升遷加薪的機會。在當時,時間名副其實的等於金錢,而這種經濟獲利模式有個名詞,叫做「時間經濟」(Time Economy)。

但自從1950年代起,時間經濟開始落幕,因為工作者的腳步,已然從踏入工廠變成踏入辦公室。

✏️延伸閱讀:經營自媒體,4種方法拓展工作的新捷徑

現在,時間「可能不再」等於金錢

工作環境從工廠變成辦公室,基本上帶來以下三種巨大影響:

一、國家主要經濟來源從「製造業」變成「專業與商業服務」(Professional and Business Service)

二、員工的工作不再是單調的工廠工作,而是充滿挑戰性的商業工作。

三、衡量生產力不再是以「時間」作為衡量單位,也有「專注力」以及「精力」。

關於第一點,作者在書中便提到近幾十年來,美國製造業占 GDP 的比例已然從原本的28%變成12%,這意味著製造業的榮景已成歷史。如果不看數據,你我都能察覺先進國家比拼的是科技、專業知識,而不是誰的國民能夠勞動更長時間。換言之,經濟獲利模式從「時間經濟」轉變成「知識經濟」(Knowledge Economy)。

關於第二點,由於工廠職缺陸續縮水,大量的人力開始流向依賴專業知識的產業。一個人越是擁有專業能力與知識,產出更高品質的工作,就越能在職場上爭取一席之地。而要做到這點,就攸關現代人如何衡量自身的生產力,也是此書的核心概念。

在第三點提到,專注力與精力才是現代人衡量生產力的主要指標。原因在於,現代企業衡量自家生產力的指標也從「量」變成「質」。在工業時代,員工的工作基本是重複操作機器,而機器生產的產品品質基本無誤,所以企業只要關注「產出量」便能保證獲利。

但在現代,商業任務卻較為複雜,甚至牽涉到跨領域的知識,所以工作成果無法量產,工作品質還得靠員工的專業能力來保證。對於現代企業而言,關注工作品質才是企業獲利的根本。

換言之,現代企業不在乎員工花了多少時間工作,關鍵是工作品質是否良好。若員工花10個小時工作,但產出品質不佳也是白費功夫,這不能稱作高生產力;若員工能提高「專注力」與「精力」高效完成工作,交出高品質的成果,才能算作高生產力。

有鑒於此,克里斯在書中提出了新時代衡量生產力的公式:

生產力=專注力 X 精力 X 時間

稍微留意以上公式,時間依然也是衡量生產力的指標之一,但這是合理的。試想,若人一天只有一小時工作,怎麼可能完成更多任務?所以,時間依然是展現生產力的元素之一,只是相較起來,專注力與精力更加影響現代工作者的工作表現。

✏️延伸閱讀:被 Email 淹沒自己的工作,你該如何維持生產力?《沒有Email的世界》閱讀心得

擁有專注力才擁有生產力

每個人都有專心做事的本領,卻沒有對抗分心的本事。手機鈴聲響起、老闆突然打擾、客戶的電郵都能打斷人的工作節奏。這種小干擾看似無害,實質是災難。書中提到,人工作時被打擾,平均需要25分鐘才能將注意力拉回到原本的工作,使人難以高效完成工作。

但這一點也是無可奈何,一般上班族並沒有專屬的辦公室,被打擾也是家常便飯。然而,這不代表你無法在工作時保持專注力,以下這些簡單的措施都能幫你提高工作專注力:

一、把手機調成勿擾模式。

二、把電郵軟體從工具欄中移除,降低打開軟體的便捷性,人就不會經常檢查郵件。

三、跟上司與同事商量對策,與他們分享工作專注度被打斷的嚴重性。

四、正念冥想。神經學家莎拉拉扎爾(Sara Lazar)指出,長期冥想的人更不容易分心,因為冥想可降低後扣帶迴皮質(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PCC)的活躍度,這是人分心時最活躍的大腦部位。

✏️延伸閱讀:提升專注力,是你最強大的武器!

控管精力,是生產力的必要條件

除了培養專注力,精力也是不可忽略的生產力來源,甚至可以篤定地說,精力是生產力的靈魂,有如心臟對生命的重要性。

以下這三種情況你必定有所經歷:前一晚沒睡好,隔天活得像行尸走肉;午餐吃得豐盛,下午工作時總是昏昏欲睡;一段時間沒運動,做任何事都無法持久。這些便是精力缺失的表現。

因此,作者經由親身實驗睡眠、飲食以及運動對精力的研究後,給出三則提高精力進而提升生產力的建議:

一、多吃原型食物,且吃飽了就停止進食。

二、多運動能夠優化大腦功能,你花費體力換來更多腦力以及生產力。

三、累了就睡,醒來更有生產力。

精力之所以影響生產力,關鍵在於情緒層面的影響。根據心理學家尚恩艾克爾(Shawn Achor)的研究顯示,當人處於快樂狀態時,生產力會比其他人高出31%,銷售業績也會多出37%。換句話說,當我們精力充沛時,愉悅的心情就是提高生產力的關鍵所在。

✏️延伸閱讀:少睡一點沒關係?睡眠缺乏其實猶如慢性自殺!《為什麼要睡覺?》閱讀心得

結語:專注力與精力,才是職涯發展的推動力

從了解產業的轉變到工作環境的轉變,是否讓你對衡量生產力有了新的認知?我當初在閱讀此書時,衡量生產力的新方式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概念,希望也對你今後的工作有幫助。

整體而言,用「時間」作為職場競爭武器已然過時,因為現代工作較多時候比拼的是「腦力」而不是「勞力」。若你能夠透過知識與能力交出高品質的工作,職涯才可能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機會。

所以,除非你是在工廠工作,否則不要用「時間」衡量生產力,而要改用「專注力」與「精力」去衡量。今後,只要你專心培養這兩種「力」,你的職涯發展就具備強大的推進力。

如果對你學習有幫助,歡迎訂閱我們的 FB,不錯過學習內容:https://reurl.cc/lRGLME

 

在拾課學習,時刻都能學習

Photo by KAL VISUALS
自我成長
浩然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閱讀心得:3個職涯發展的建議,幫你突破職涯瓶頸期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是一本幫助讀者規劃與發展職涯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艾希莉.史塔爾(Ashley Stahl),是一名職涯訓練專家。她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個人職涯發展的故事與領悟,而讀者從這些故事中能夠獲得啟發,幫助自己像作者一樣突破職涯瓶頸期。假如你目前正遇到工作困擾,此書會是一本適合的讀物。

Photo by Aziz Acharki
自我成長
浩然

想要變得富有,先讓內心變得富足

想要變得富有,先要讓內心感到富足。倘若人對現況總是感到不滿意,即便賺再多的錢也很難獲得快樂。因為欲求不滿的內心會讓人總想要獲得更多,永遠都不會感到知足與滿足。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足,人就不會想要花多餘的錢提高生活品質,如此就能將錢存起來累積資產,逐步變得富有,生活也變得更快樂。

Photo by Daria Tumanova
職場能力
浩然

《快不能解決的事》閱讀心得:遇到工作上的複雜問題,你要學會慢速處理

《快不能解決的事》是一本教人學會看待複雜問題,學會處理問題根本成因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致力於推廣「慢的生活」。他認為現今時代人們普遍都喜歡快速解決問題,以至於經常使用治標不治本的方案,使得問題未能徹底解決。因此,他在書中教會我們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本性地處理問題。

Photo by Chungkuk
心理療癒
只贏

《善良是一種選擇》閱讀心得:行善是美德,也是無價的獲得

《善良是一種選擇》的作者沈雅琪是國小老師,因為某次被學生誤將「沈」寫成「神」,在網路分享這則趣事,因此從沈老師就變成了神老師。她育有三名子女,其中小女兒在十個月大時,就被醫師判定為終身學習遲緩。身為特殊兒的母親,非常理解在社會上會遇到的困境。

Photo by Do Nhu
心理療癒
浩然

生活越是痛苦,越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基本面

人生的低潮期不期而遇,如何面對這段時期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能力。我發現,應對人生低潮期最好的方式,就是照顧自己生命中的基本面向。比如擁有充足的睡眠、運動,以及照顧飲食。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不過顧及好卻是能夠給身體與心靈提供能量,讓你有心力對抗人生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