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遇到讓人內心痛苦不已的事。可能是雙親的離世、婚變,或突然遭到裁員。然而,這些事的發生,我們都無法控制;可以控制的,唯有我們應對這些事的反應。

在《揭開自己的謊言》這本書中作者就提到,當令人痛苦的事發生時,有的人會選擇欺騙自我,逃避現實,有的人甚至選擇輕生以結束痛苦的人生。閱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每個人都必須擁有面對痛苦的力量。

掌握面對痛苦的力量,避免謊言破壞自己的人生

揭開自己的謊言》的作者是喬恩.傅德瑞克森(Jon Frederickson),他是一名擁有超過25年年資的心理醫師。

在此書中,傅德瑞克森以充滿溫柔和睿智的詞句,輔以自己曾治療的案例,帶領讀者了解為何人會欺騙自我,逃避令人感到痛苦的現實。

在此,我想先多說明什麼是「欺騙自我」。據書中說法,任何逃避現實的行為,都算是一種欺騙自我的形式。比如暴飲暴食、濫用藥物或酗酒等。因為這些行為,都是當事人透過對現實的否定,來逃避痛苦的。

因此,傅德瑞克森想藉由這本書,給予讀者面對痛苦的力量,幫助更多人避免欺騙自我的錯誤行為。

但有一點必須補充,書中內容雖然具有啟發性,但卻沒提供任何步驟化的方法,讓讀者練習面對痛苦的力量。我猜想,這是由於作者希望我們透過書中的案例、故事與文字,啟發自己掌握面對痛苦的力量。畢竟許多時候,逃避與接受之間只有一念之差,如果能推動自己轉念,人就能擁有坦然面對痛苦的力量。

因此,以下我分享三個此書給我的啟發,也希望讓你有所啟發。

我們所有人都曾經歷人生的痛苦並被其襲捲淹沒。我們會透過告訴自己謊話,以避免被真相淹沒;我們甚至不會意識到那些謊言,也不曾故意說謊。——《揭開自己的謊言》

✏️延伸閱讀:選擇接受或逃避問題,決定你是否具備「冠軍思維」!《像冠軍一樣思考》閱讀心得

啟發1:欺騙自我,是人避免痛苦的防衛機制

第一個啟發來自於我對此書的一項疑問:「為什麼人會欺騙自我,逃避面對現實?」我在書中找到的答案是,欺騙自我是人的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

人在遇到生命威脅時,通常都能靠逃跑來遠離險境。比如大樓失火時,人可以透過逃生通道,逃到大樓外。然而當人的內心受到威脅、感到痛苦時,外在的自我根本無法逃跑,因為不論身在何處,內心的自我都會感受到痛苦。

此時,人為了抗拒痛苦,內心的自我會下意識啟動防衛機制,讓人欺騙自己以逃避現實。比如選擇用酒精麻痺知覺,讓自己免於現實的折磨。如同精神分析師唐納德・梅爾澤(Donald Meltzer)所言,「防禦」正是驅使人說謊以避免痛苦的原因。

換言之,了解心理防衛機制的知識,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面對痛苦時的反應。有需要時,這個概念也能引導人在面對痛苦時,能作出更好的反應。

延伸閱讀:如何從負面思緒的洪流中脫困?一個你必須修煉的自我對話習慣《強大內心的自我對話習慣》閱讀心得

啟發2:欺騙自我,讓人無法與真實的人產生連結

第二個啟發,源自於書中的一則案例。

一位女士有一名四十歲的兒子,但兒子從小就患上自閉症,無法自理生活起居。這位女士找作者諮詢時,常抱怨自己對兒子的不滿。

有一次,兒子在過馬路的途中,差點被公車撞上。雖然幸運的意外沒發生,但這位女士卻因此對兒子叫罵,要求他活得像個正常人。

作者引導這位女士思考,雖然兒子患上自閉症是不幸的事,但如果她能放下「想要個正常兒子」的想望,也許就能得到心靈上的解放。此外,作者也希望她知道,放下想望並不是要她疏於對兒子的照顧,而是要學會認清現實,她才能與真實的兒子產生連結,好好與有自閉症的兒子相處。

我從上述的案例中學到:人不該對他人抱有不實的幻想,希望別人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如果執意對他人抱有不符合現實的期望,只會讓自己無法與對方真實的樣子產生連結,以及與對方好好相處。

換言之,拋棄對他人的不實幻想,接受對方真實的樣子,人才能與對方真實的一面產生連結。

接納現在感受到的一切可以讓我們完整,但我們不願意接受現有的樣貌。我們想要自己希望的、追尋偏愛的願望,而不是接納自己現在的樣子。——《揭開自己的謊言》

延伸閱讀:關於溝通,我們可以這樣練習《薩提爾的對話練習》閱讀心得

啟發3: 欺騙自我,難以成為完整的自己

第三個啟發源自於書中提到的概念,靈性逃避(spiritual bypassing)。這個概念是由心理學家約翰.威爾伍德(John Welwood)所提出。

靈性逃避,是指人會濫用靈性觀念來迴避負面感受,逃避生活上的衝突。所以,它也是一種欺騙自我的形式。

就以書中的例子而言,一名男子數十年來透過冥想去逃避憤怒,認為憤怒會阻礙自己的靈性成長。他還聲稱,憤怒是不靈性的,所以人永遠都不應該生氣。

但作者解釋,這名男子只是在否認自己的內心感受,渴望透過逃避來獲得所謂「超越」(transcendence)的超然心靈狀態。但這永遠是不可能的事。

作者還提到,正面與負面的感受,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承擔這兩種感受,人生才能變得完整。如果將負面感受斬除,無異是一種心理上的截肢,也就是將自己內心的一部分切割下來。

讀到作者書中這段解釋時,我突然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因為在我過去的認知中,我也認為負面感受是令人生不愉快的源頭,所以必須將之捨棄。

但現在我知道,負面感受對人生而言是必要的,因為它是完整人生的一部分。而且痛苦不一定就是壞事,因為誠如書中的這句話所言:「你想要逃離的就是你需要停駐的地方。你所恐懼的就是你必須面對的。你所忽略的就是你必須聆聽的。

簡言之,唯有接受現實中的快樂與痛苦,我們自己的人生才能變得完整。

我們會覺得受苦受難,是因為我們逃離人生、死亡以及這些事物所帶來的教導。當我們擁抱內心世界、深愛的人事物以及人生,我們就會痊癒。——《揭開自己的謊言》

延伸閱讀:否認自己的情緒,也可能變成「情緒封裝者」!我讀《情緒靈敏力》所獲得啟發

結語:拋棄欺騙自我的行為,接納自己的現實生活

關於接受現實、坦然面對痛苦的心得,心理師鐘穎在這篇文章提起一個故事,故事的大意是:

佛陀將人生的痛苦比喻成一支射在人身上的箭。這支箭可能刺中人的要害,讓人傷痛不已。但在受傷的當下,人要做的是先處理傷勢,避免自己痛苦下去;而不是抗拒治療,執意尋找傷害自己的元兇。

換言之,在我們面對痛苦時,要先接受現況,處理好內心的自我;而不是向上天抱怨:「為什麼受傷的人會是我?」

今後,你或許會遇到難以承受的人生痛苦。但無論如何,都要學著坦然面對痛苦,堅持活下去。生活中雖然有令人痛苦的事,但同時也有令人開心的事。而要看見好事,也唯有我們好好活著,才能親眼看見。

如果對你學習有幫助,歡迎訂閱我們的 FB,不錯過學習內容:https://reurl.cc/lRGLME

 

在拾課學習,時刻都能學習

Photo by KAL VISUALS
自我成長
浩然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閱讀心得:3個職涯發展的建議,幫你突破職涯瓶頸期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是一本幫助讀者規劃與發展職涯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艾希莉.史塔爾(Ashley Stahl),是一名職涯訓練專家。她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個人職涯發展的故事與領悟,而讀者從這些故事中能夠獲得啟發,幫助自己像作者一樣突破職涯瓶頸期。假如你目前正遇到工作困擾,此書會是一本適合的讀物。

Photo by Aziz Acharki
自我成長
浩然

想要變得富有,先讓內心變得富足

想要變得富有,先要讓內心感到富足。倘若人對現況總是感到不滿意,即便賺再多的錢也很難獲得快樂。因為欲求不滿的內心會讓人總想要獲得更多,永遠都不會感到知足與滿足。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足,人就不會想要花多餘的錢提高生活品質,如此就能將錢存起來累積資產,逐步變得富有,生活也變得更快樂。

Photo by Daria Tumanova
職場能力
浩然

《快不能解決的事》閱讀心得:遇到工作上的複雜問題,你要學會慢速處理

《快不能解決的事》是一本教人學會看待複雜問題,學會處理問題根本成因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致力於推廣「慢的生活」。他認為現今時代人們普遍都喜歡快速解決問題,以至於經常使用治標不治本的方案,使得問題未能徹底解決。因此,他在書中教會我們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本性地處理問題。

Photo by Chungkuk
心理療癒
只贏

《善良是一種選擇》閱讀心得:行善是美德,也是無價的獲得

《善良是一種選擇》的作者沈雅琪是國小老師,因為某次被學生誤將「沈」寫成「神」,在網路分享這則趣事,因此從沈老師就變成了神老師。她育有三名子女,其中小女兒在十個月大時,就被醫師判定為終身學習遲緩。身為特殊兒的母親,非常理解在社會上會遇到的困境。

Photo by Do Nhu
心理療癒
浩然

生活越是痛苦,越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基本面

人生的低潮期不期而遇,如何面對這段時期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能力。我發現,應對人生低潮期最好的方式,就是照顧自己生命中的基本面向。比如擁有充足的睡眠、運動,以及照顧飲食。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不過顧及好卻是能夠給身體與心靈提供能量,讓你有心力對抗人生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