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當心中產生一絲與他人期望不同的想法時,便會有自我責備的感受,這種情緒宛如綑綁人生的裹腳布,讓人窒礙難行,隨時提醒自己「做錯」事情,久而久之便在心中產生強大的罪惡感。
罪惡感並不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容易產生罪惡感的人反而是師長眼中的好學生、主管底下的好員工,甚至身旁的好夥伴,因為習慣「循規蹈矩」生活,一旦想法偏離他人期待,內心便浮現自責的感受。
為什麼會產生罪惡感?
心理學家更進一步研究,人類在3到5歲時會對世界充滿好奇心,這個階段的小孩喜歡問為什麼,「為什麼車子會動?」「為什麼魚會游?」「為什麼人會呼吸?」若能適時給予正向回饋,就能滿足這個階段的需求。
反之,若未能在這個階段了解小孩的心理狀態,反而在接受問題時給予負面回饋,像是「別問那麼多。」「長大後就知道了!」就會在童年埋下不被允許發問的種子,讓罪惡感逐漸在內心發芽,壓抑自己的欲望,轉而順從他人的要求。
於是長大後逐漸成為別人眼中的「爛好人」,總是將別人的期望擺在第一順位,即便偶爾有想反抗的情緒,最後也會被罪惡感壓的喘不過氣。結果,因為害怕讓別人失望,反而壓抑自己成長的渴望,只要不盡人意,就會第一時間認為是自己的問題。
最可怕的是,當我們越有這種卑微的想法,身邊就越容易吸引用情緒控制你的人。除了用言語數落你的不對,也會用各種方式令你恐懼,而你不但無意識的接受這些質疑,更理所當然承載一切指責。
擺脫負面情緒,不再受自責所苦
幾年前我決定報考研究所,希望藉由更高的學歷以提高職場亮點,不料這個想法遭到家人強烈反彈,原因在於,沒人能確保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換來的學歷,能否得到應有的回報。 家人甚至保守的認為,與其多念一份學歷倒不如用心考取公職,穩定過完接下來的人生。
「是呀,穩定的工作不是更好嗎?」
「但究竟怎樣的回報才算是值得?」
「怎樣的人生才叫成功呢?」
此時的我陷入難以抉擇的困境,我應該順從心中的渴望,還是服從家人的期望?我開始感到不安與罪惡,若我忤逆家人,是不是就成為不孝順的人?
在猶豫報考與不報考的拉扯過程中,我悟出許多道理也掌握幾項原則,進而成功擺脫罪惡感,最後很慶幸自己堅持夢想的勇氣,也建構出獨立的思考能力。
擺脫自責的情緒需要練習,或許無法短時間就改變原本的個性,但若可以掌握幾項觀念,便能離自由越來越近。我靠以下三個步驟達到目標,希望也可以讓你獲得一些勇氣,找回人生主控權。
步驟1:找出罪惡感的根源
我們鮮少會因為忤逆陌生人感到自責,但卻會在違背家人時感到罪惡。心理學家發現,人會產生自責主要原因來自於人性最根本,也可能最強烈的情緒——愛。
因為愛自己的孩子,所以做父母的人未盡到該有的責任時,便會感到內疚;因為與喜歡的人交往,當關係產生衝突時,潛意識會先將原因導向自己。
而當時的我,正是因為過度在意家人的想法,在心中產生巨大的罪惡感,因為「愛」而想要「犧牲自己」,認為只要放下原有的堅持,就能換取關係的延續。
諷刺的是,愛不等於犧牲,甚至犧牲所換來的愛也不是愛。理解這樣的想法後,我便開始思考罪惡感產生的真正原因:害怕讓家人失望、害怕做錯決定、害怕沒有能力。
我發現自己除了因為在乎家人的感受而自責外,另一個原因來自於——害怕,害怕堅持已見後的結果不如預期,與其面對未知的恐懼,不如就順從他人的決定。
步驟2:找出解決方法
面對問題的根源後,便要積極找出方法解決,雖然罪惡感源自於無法控制的童年陰霾,但仍可以靠正確方法擺脫困境。
當我理解自責的情緒是源於害怕,此時要更進一步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消除恐懼?
舉例來說,與其擔心讓家人失望,倒不如思考要怎樣才不會讓他們擔心;害怕自己做錯決定,那就用更縝密的態度思考未來;如果是沒自信呢?那就開始累積能力。
我們必須誠實面對心中的感受,找出情緒產生的原因,唯有專注解決事情,才會建立強大的內心克服負面情緒。
倘若你已經敞開心胸,並抽絲剝繭找出情緒產生的根源,但仍因為違背別人的期許而跟自己過不去呢?
步驟3:割捨別人的課題
別人的情緒雖然會影響心情,但不應該影響決定。最後我掌握一個信念,便是《被討厭的勇氣》提到的關鍵:割捨別人的課題。
在追尋目標的過程中,獲得別人的認同雖然重要,卻絕非必要。得到家人的支持會加深我的動力,但若未能遵循他們的期許,我也該為自己人生做決定。
畢竟,如何選擇人生是我的事情,而他們會產生怎樣的情緒,也是他們的課題。
這樣的想法適用於任何事情,不論是職涯選擇、生活觀念甚至人生規劃,都不該讓任何人干預你的課題。我掌握住這個關鍵,盡力解決他人的擔憂,但不全盤滿足別人的渴望,因為剩下的課題,應該交由每個人自己處理。
結語
人類從古至今就過著群居生活,我們會透過朋友得到歸屬感,也能在團體生活中感到滿足,藉由不同角色的轉換達到心中的渴望。
然而,當群體互動日漸緊密,人際關係就會逐漸複雜,交流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各種情緒。除了正面能量外,我們也經常在與他人交流時產生負面感受。
在關係中感到罪惡自責的情緒並不健康, 若我們可以勇敢面對自責的真正原因,並找到方法解決,最後懂得割捨,就能拋開罪惡感帶來的落寞。
每種情緒背後都藏著最真實的需求,我們應該找出需求的真正原因,而不是讓他人掌控自己,學會處理自責的負面感受,未來在每段關係中,就能更自由的做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