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會因為達不到別人的期望,而感到失望?因為擔心與大眾不同,而隱藏自己真實的模樣?甚至害怕被排擠,就勉強融入不自在的人群?
這篇文要接續上次進一步分享《被討厭的勇氣》的內容。本書中描繪一位對未來充滿迷惘,甚至有點憤世嫉俗的年輕人,聽聞遠方有位提倡「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的哲學家,心中滿是懷疑,而為了解答心中的困惑,便登門造訪展開一連串與哲學家的思想激辯。 這本書的作者有兩位,分別是岸見一郎及古賀史健,兩人皆著迷於阿德勒心理學,書中藉由年輕人與哲學家一來一往的爭執與激辯,層次堆疊地帶出阿德勒心理學的觀點。 有別於一般教條式的心理學書籍,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在於,藉由年輕人與哲學家的對話貫串全文。書中年輕人的角色如同一般大眾,對哲學家提出許多心中的疑惑,而哲學家的回覆,正緊緊扣住書中想表達的核心:問題不再於「世界」是什麼模樣,在於「你」是什麼樣子。
閱讀此書猶如觀賞一場精采的電影,不論最後年輕人是否會被哲學家說服,都將讓你體會到阿德勒心理學的迷人之處。
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許多煩惱,從表面上看來,幾乎都是關乎家庭、感情、職涯和自我成長,但事實上,隱藏在背後的都是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問題。
在現今社會中,我們不可能完全與他人斷絕往來,只要有相處便會產生期待與傷害。
阿德勒曾說過:「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我們之所以會感到孤單寂寞,並不是因為我們一個人,相反的,正是因為我們感受到原本在身邊的夥伴離我們遠去。
或許看到這裡你會懷疑,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有些成功人士不需要卑躬屈膝,就能在社會上受到推崇,難道這些人也會有人際關係的煩惱嗎?
接下來就利用阿德勒心理學中「追求卓越」解釋這個問題。
自卑感是一種主觀認定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時,每分每秒都在不斷學習,蹣跚學步的孩子渴望用雙腳穩穩站立,長大後也會希望持續進步,追求更好的自己,而這樣的過程便是阿德勒提出的「追求卓越」。
追求卓越當然是好事,甚至會帶給人類社會整體的進步,但同時,若無法達到理想狀態,就會否定自己進而產生「自卑感」。
然而,自卑感也不一定是負面情緒,如果為了消除自卑感而更加努力,這樣反而是正向的刺激。可惜的是,有許多人因此失去前進的勇氣,在還沒開始前,就認為自己無法達到目標而輕言放棄。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感,書中的哲學家也坦承自己曾經對體型很自卑。
身高只有155公分的他,以前總認為如果能在多長個20公分,肯定活得快樂、有自信。某次與朋友述說此煩惱時,才發現原來自己心中的自卑,竟是他人眼中的優點。
朋友告訴他,正是因為他個子嬌小,反而容易讓人卸下心房與他分享心中煩惱,這是與他人不同的個人特色。
從那天開始,雖然客觀條件並未改變,但因為哲學家找到自己的價值,便再也不為此事煩心。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你怎麼看自己,別人就怎麼看你。」沒有任何人可以左右我們的價值,只要強大自己的內心,就會有不被打倒的勇氣。
許多時候,真正折磨我們的並不是「客觀的事實」而是與他人比較後「主觀的解釋」若我們可以拋下與別人的比較,找到獨特的個人價值,許多煩惱就會自動消失。
一旦存在競爭關係,就無法逃離不幸
只要與人相處就容易產生比較,雖然我們都明白持續進步的重要,但若長期將身邊的人視為對手,便會侷限在輸贏的框架裡。
試著想像一個情況,同在平坦的草原上,有人在前方往前邁進,也有人在後方跨步向前,雖然每個人各自的距離與速度不同,但都往對的方向前進。
阿德勒提出的追求卓越便是這樣的關係,不需要超越任何一個人,而是願意為自己的人生勇敢前進。
然而,與人相處便很難不比較與被影響,以下整理兩個方法,你不妨參考看看:
方法1: 視他人如夥伴而非競爭對象
競爭最可怕的地方在於一旦我們投入這場遊戲,便會存在優勝劣敗的關係,而身陷其中的每一刻,都無法得到片刻安寧。
書中的哲學家對年輕人說:「人與人之間一旦有競爭,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脫身,永遠活在不幸的循環。」
為了擺脫這樣的困境,就要試著轉化心境,將「敵人」轉換成「夥伴」關係。我們應該發自內心祝福對方,甚至當對方陷入困境時,主動伸出援手幫忙。
只要我們願意拋下對他人的敵意,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有所不同,再也不會有過多的猜忌與懷疑,也能減少許多不好的人際關係。
方法2: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
除了與他人競爭容易產生自卑外,我們也經常面臨人際關係的另一種難題——處理他人的情緒。
舉例來說,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依照自己的期許成長,便插手處理小孩每個階段的人生,而一旦發現與自己的想法違背,便會情緒勒索,試圖奪回自己的主導權。
若我們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便有可能委屈自己,失去最真實的嚮往。
因此,我們應該做的是「課題分離」,人生決定權應該掌握於自己,而不是他人的認可才有意義,別人否認我們,那是別人的課題,與我們沒有關係。
所謂的「相信」,其實也是一種課題分離的行為。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
或信任要怎麼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被討厭的勇氣》
結語
生活中的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為了擺脫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停止與他人競賽,擺脫不必要的自卑情緒。甚至應該將身邊的人視為夥伴,真心祝福及幫助對方,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自我成就。
自我價值並不需要透過他人認可才能滿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課題,只要專注於眼前的事情,就能挖掘更多人生意義。
或許阿德勒心理學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這樣的生活哲學卻能讓我們運用在人生的各種領域,獲得內心自由的同時,也找到無價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