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免不了與外界有各種連結。有時我們為了生存,必須勉強自己融入群體,並服從他人的指令;有時則是因為關係的羈絆,使我們在不明確的人際界線中,任憑他人踩線。
可怕的是,這些會對你索求無度,且使你感到束縛的人,通常都是身邊最親近的家人。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成年後想搬離家鄉去外地工作,卻得不到父母的認同,認為不住一起就是不敬孝道。還有父母將養兒防老掛在嘴邊,認為過去對孩子的犧牲付出,本就該得到回饋。
一旦違背父母的期望,除了會被冠上「自私」、「不孝」等罪名,更有可能受到情緒勒索而感到內疚,使自己陷入罪惡的深淵。
我們真的做錯了嗎?
亦或是,這種以愛為名卻跨越關係界線的有毒關係,才是真正的自私?
你若無法真心接納及喜歡自己,你就會在他人的評論裡起起伏伏、上下動盪。——《立下界限》
以愛為名是種陷阱,用「要求」來建立關係
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是《立下界限》,作者蘇絢慧為諮商心理師,致力於情緒及關係修復等議題。她長期觀察華人社會中,多數人不僅過得壓抑,也經常因為模糊的關係界線,使自己被受控制而渾然不覺。
書中提到《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韓劇中的繪本《手.琵琶魚》的一段故事:很久以前有位媽媽生了一個漂亮的小孩,為了給盡自己所有的愛,她無微不至想滿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小孩用餐時只需要張開口,走路時媽媽會背著孩子走。
直到有一天,媽媽逐漸老去,便開始期望孩子能有所回饋。但孩子卻因為從來就用不到手,手早已逐漸萎縮。於是媽媽轉而要求孩子能背她走,沒想到孩子對媽媽說,因為自己從來沒有用腳走路過,所以腳也不見了。
接著孩子說:「所幸他的嘴巴很大,能夠張開口……。」
媽媽發現自己辛苦養大的孩子,根本就不符合她的期待,便氣得把孩子丟到海裡,任由孩子在淚海中載浮載沉。孩子卻只能不斷哭泣,渴望能再度回到母親的懷中。
看完這個悲傷的故事,你是否曾有類似的感受?你也曾是故事中的小孩嗎?
許多父母將教養視為交易,把下一代當作自己的附屬品,以愛為名控制孩子的人生。當關係的界線逐漸模糊,弱勢的一方只能選擇壓抑,隨著時間過去,如此不健康的連結,終將導致關係破局。
一段關係不管如何親近,都需要學會善待。越是親近,彼此越是要不失去尊重和禮儀。——《立下界限》
忠於內心感受,勇敢為自己發聲
書中將人性比喻成骨牌:有人推倒我,我就推倒你;他人剝削我,我就侵占你。我們不但無法抵抗上一塊骨牌對我們的壓迫,甚至還會因為不聽從指令,而感到無盡地內疚。
可怕的是,若沒有及時處理這樣的問題,就有可能把問題複製到下一代,使他們被迫接受相同的難題。
若你難以擺脫內疚感,不妨嘗試轉換心境。理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所有的選擇也都該出自於內心。當有人勉強你做不喜歡的事,就該勇敢為自己發聲,堅毅地說出「我選擇拒絕」或「我決定不參與」。
事實上,這是一種為自己負責的表現,懂得接納人生的不完美,同時理解即便讓人失望,也是自己最真實的模樣。別人情緒化的回應,不該是自己要解決的事情。
人生裡所有關係的連結,都該建立在彼此的意願上。不一定要做到理解他人,但一定懂得相互尊重。不被控制、不依附他人,自己的存在就是最完整的價值。
失去關係界線,就等著被人踩線
值得留意的是,書中所提到的關係「界線」,不僅只是單純的個體空間,同時也是關係上的距離。如同虛實之間的線,實線有防護作用;而虛線則能保留彼此交流空間,根據每個人的狀態而能彈性調動,沒有明確的定義。
大多時候我們會在無意間,攬下過多不屬於自己的責任。或是沒有明確的關係界線,而遭到他人軟土深掘。為此,書中分享一道設立界線的心法,同時也是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的經典觀念——課題分離。
當問題發生時,先問自己:「這是誰的人生?」
甚至進一步思考:「這和我有什麼關係?」
倘若能懂得分離課題,也等同於為關係劃出界線。如此一來,不僅能避免自己陷入無意義的難題,也可以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人生。
除外,要在生活中鍛鍊出有力量的界線,你必須要充分為自己的權利發聲。當你清楚自己的立場,就能在尊重自我與理解他人之間找到平衡,也能更清楚看見關係裡的盲點。
延伸閱讀:克服罪惡感的束縛,3步驟擺脫負面情緒、不再自責《被討厭的勇氣》閱讀心得
善待自己,永遠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課題
接受別人發生的情緒反應,但要尊重自己的選擇和意願。不要把這兩回事混在一起,否則你為了成全別人,就會折磨自己。——《立下界限》
在越複雜的世界生存,就越是需要內在清晰的關係界線。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惡,我們不需要贏得每個人的肯定,即便是關係再親密的家人,大家也都是獨立的個體。
一旦覺察自己處於關係中的弱勢,就該為自己設下界線。誠實地面對內在的心靈,思考感到罪惡的真正原因,並卸下無謂的關係枷鎖,勇於說出真正的感受。 記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你有自己的選擇,不需要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建立關係界線並不是要人任性地做自己,而是能區分自己該盡的本分,並忠於自我,活出自在又快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