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是經常健身的人,你是否發現,當朋友(特別是異性朋友)在旁時,你運動起來會特別賣力,能舉起比平日訓練更重的啞鈴、跑出比平時更遠的跑程。

然而,同樣是有同伴陪行,當你在倒車入庫時,卻會因為同伴的存在,使你非常緊張,不管怎麼倒車,就是無法把車停好,令你心生羞愧,無地自容。

這真是太奇怪了!為何兩種情況都有旁人存在,第一種情況人的表現變得更好,第二種情況則不進反退?要解答此疑惑,便要來讀《何時要從眾,何時又該特立獨行》這本書。

人們深受周遭環境影響,卻渾然不知

本書的作者約拿・博格(Jonah Berger)提到,人類雖然聰明,但對於外界如何影響自身行為卻渾然不知。上面作者所舉的這兩種情況,便是外界悄無聲息影響人們表現的好例子。

作者的這番言論並不是無的放矢。身為華頓商學院行銷學教授,他經常幫助企業、組織更精準地行銷自家產品。而要成功行銷,必定要研究大眾的行為,並且配合目標群眾的行為習慣,設計出有效的行銷方案。 因此,他在生涯中擁有大量觀察人類行為的實驗機會,並從中發掘人類行為有趣的一面。

在作者的探索中,他發現影響人們行為最深的因素,要屬社會影響(social influence),也就是人們的行為通常會被環境、身邊人所影響。例如,同一件商品,若陌生人向你推銷,你可能連看都不看便拒絕,但若是熟人向你推銷,你卻會把對方的話聽完,更可能為了幫助朋友達成業績而買下產品。

簡單而言,作者認為每個人的日常行為,有較大的的比例受到外界的動態影響,但人們卻不以為然,或否認這一點。因為人都不想被看作是毫無主見、隨波逐流的人。

但事實上,我們的行為確實受到他人影響。這並不一定是壞事,若對象是值得向他看齊的人,受他們的影響並學會他們的向上行為,能幫助人提升自我,百利而無一害。

除了提升自我,自身行為若受到良好的影響,也會引發「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現象,幫助人們做出更好的表現。

為何有人在旁,人的能力會有所提升?

顧名思義,社會助長指的是透過外界的協助,使人們做出更好的表現,進而突破自己。如同舉重的例子,若有夥伴一同健身或作為補手陪伴,人往往能舉起更重的啞鈴、完成更多運動組數,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而「社會助長」的現象已被許多學者證實確實存在,也的確能幫助人提升自身能力。

1800年晚期,社會心理學家諾曼・崔比特(Norman Triplett)進行過一項實驗,檢視兩千多名自行車選手在不同的比賽方式中所得出的成績。

比賽方式分別有三種:獨自一人努力騎出最佳成績的個人賽、與其他選手一起競賽、以及選手跟碼表比賽(有人在一旁陪同計時)。

實驗結束後,崔比特比較三種比賽的成績,發現有人一起參與騎車的選手,速度都比一人騎車來得更快。無論是與人競賽或是旁人計時,只要是多於一人參與其中,選手的騎車速度會以每英里快二十至三十秒的成績勝過獨自騎車的實驗組。

根據本書作者的論述,社會助長現象之所以會提升人們的能力,使人做出更好的表現,是因為與人一同進行活動時,人會非常注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印象,希望對方認同自己是有能力的人。

為了讓對方認可自己,人會不自覺增強「心理激發」(physiological arousal),大腦下意識使血液流淌的更快,心跳更加蓬勃,以應付挑戰。而在種種的心理與生理能力的提升下,人自然而然能表現的更好。

有趣的是,社會助長的現象不只出現在人類身上,也出現在其他動物身上。例如,有其他老鼠在身邊,老鼠喝水的速度會變快,探索環境的次數也會增加。連體型微小如螞蟻,就算不是與同伴一起合作,只是同伴在身邊,挖出的沙是平常量的三倍。

所以,如果你目前在自己的能力上卡關,嘗試找人一同練習,便能透過社會助長的原理,幫助你突破瓶頸。

雖說社會助長能幫助人做出更好的表現,但為何有時候,即使有人在旁,人的表現卻不升反降?如倒車入庫,一個人倒車時反而更順利,但有旁人在時卻怎麼停也停不好?

社會助長是否有幫助,取決於任務的難易度

如果一項任務難度較大,而且又是此人不擅長的,旁人的存在就不會是一種助力,而是一種壓力。

有一項實驗請大學生記憶一連串毫無意義的內容。若實驗當中有觀眾,受試者需花較多的時間才能記住內容,事後核對的正確率也比較低。此外,人在考駕照時,要是車裡除了考官以外還有其他人,通過率也會變低。

先前提到,人為了給他人留下好印象,會盡己所能表現地更好,但其實話只說了一半,前提是表現的項目是自己擅長的。在不擅長的領域,為了不在他人面前丟人現眼、暴露弱點,人也會增強「心理激發」,希望表現的更好,但礙於操作不熟悉,導致手腳不麻利,才較常發生失誤。

倒車入庫便是個好例子。有的人並不擅長倒車入庫,所以較常選擇車頭向前泊入停車位。但有些地點的停車位就是倒車入庫更加適合,因為離開時能更方便地把車開離停車位。

如果獨自一人倒車入庫還好,有較高的機率把車一次停好,但要是副座上有人(尤其是異性),不擅長倒車入庫的人會害怕在對方心中,留下「駕駛技術差勁」的印象,才使人倒車起來變得戰戰兢兢,容易發生失誤。

更糟糕的是,要是停車場內還有其他行車,人承受的壓力就不單來自於副座的人,也來自於周遭環境的駕駛員。當時的情景就如同無數雙眼睛盯著你表演倒車技術,那股心理壓力可謂是泰山壓頂。

結語:社會助長有比較的元素,但比較不一定是壞事

說來,人總是被教導不該與人比較,做好自己便可。但生物的本能反應卻是:我在意他人的看法,因此才造就我當下的表現。

其實,人的行為會受到身邊人事物的影響有好有壞,不該與人比較,只是要人避免因為習慣比較,而無法看見自己好的一面。

然而,透過與人良性較勁,在意他人的反饋,卻能幫你看見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加以改善。雖然「比較」有貶義的意味,但其實都看人怎麼運用比較後的結果。

人能把比較對象當作是貶低自己的阻力,放棄、逃避能力不足的自己,但人也能把比較對象當作是提升自我的助力,並且成為更好的自己。我更鼓勵的,是你能成為後者,而非前者。

如果對你學習有幫助,歡迎訂閱我們的 FB,不錯過學習內容:https://reurl.cc/lRGLME

 

在拾課學習,時刻都能學習

Photo by KAL VISUALS
自我成長
浩然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閱讀心得:3個職涯發展的建議,幫你突破職涯瓶頸期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是一本幫助讀者規劃與發展職涯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艾希莉.史塔爾(Ashley Stahl),是一名職涯訓練專家。她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個人職涯發展的故事與領悟,而讀者從這些故事中能夠獲得啟發,幫助自己像作者一樣突破職涯瓶頸期。假如你目前正遇到工作困擾,此書會是一本適合的讀物。

Photo by Aziz Acharki
自我成長
浩然

想要變得富有,先讓內心變得富足

想要變得富有,先要讓內心感到富足。倘若人對現況總是感到不滿意,即便賺再多的錢也很難獲得快樂。因為欲求不滿的內心會讓人總想要獲得更多,永遠都不會感到知足與滿足。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足,人就不會想要花多餘的錢提高生活品質,如此就能將錢存起來累積資產,逐步變得富有,生活也變得更快樂。

Photo by Daria Tumanova
職場能力
浩然

《快不能解決的事》閱讀心得:遇到工作上的複雜問題,你要學會慢速處理

《快不能解決的事》是一本教人學會看待複雜問題,學會處理問題根本成因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致力於推廣「慢的生活」。他認為現今時代人們普遍都喜歡快速解決問題,以至於經常使用治標不治本的方案,使得問題未能徹底解決。因此,他在書中教會我們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本性地處理問題。

Photo by Chungkuk
心理療癒
只贏

《善良是一種選擇》閱讀心得:行善是美德,也是無價的獲得

《善良是一種選擇》的作者沈雅琪是國小老師,因為某次被學生誤將「沈」寫成「神」,在網路分享這則趣事,因此從沈老師就變成了神老師。她育有三名子女,其中小女兒在十個月大時,就被醫師判定為終身學習遲緩。身為特殊兒的母親,非常理解在社會上會遇到的困境。

Photo by Do Nhu
心理療癒
浩然

生活越是痛苦,越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基本面

人生的低潮期不期而遇,如何面對這段時期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能力。我發現,應對人生低潮期最好的方式,就是照顧自己生命中的基本面向。比如擁有充足的睡眠、運動,以及照顧飲食。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不過顧及好卻是能夠給身體與心靈提供能量,讓你有心力對抗人生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