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疑惑過,為什麼自己曾有過亮眼的工作表現,但之後都無法再現卓越?例如,你曾透過某個行銷方案為公司賺大錢,但之後再也無法取得類似的亮眼成績?再如,你曾經做過精采的簡報演講並且獲得上司的賞識,但之後做的演講卻平淡無奇,無法引起聽眾的興趣?
如此反覆的表現不斷折磨你,令你疑惑道:為什麼想要展現卓越這麼難?難道偶爾的卓越表現只是運氣使然?若這個問題是你目前工作上卡關的地方,或許了解限制工作表現的思維謬誤,能夠助你突破工作瓶頸。
思維的謬誤導致行為的偏誤
今天要來讀的書《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是一本經典心理學書籍,英文原版發行於1991年。此書作者更是名聲在外的社會心理學頂尖學者湯瑪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其知名度與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不相上下。
雖然此書是經典之作,但經典中不乏真知灼見,書中具備多種思考功課能夠補全讀者缺失的思維。例如,書中便有探討人們為何會相信未經驗證的醫藥偏方?答案不只牽涉「死馬當活馬醫」的淺白解釋,還有探討人類思維上更深層的思考邏輯。再如,書中也有探討人們為何相信預言能力,即使預言未如期應驗卻辯解那只是時機問題。
換言之,人的一生都受到無數思維謬誤的綜合影響,但多數時候,思維謬誤的影響都帶人們通往失敗的人生;其中,也包含影響人們工作表現的思維謬誤。因此把這些謬誤揪出並且逐一攻破,才是突破自身能力的關鍵所在。
而我翻閱了此書幾回後,發現以下兩個思維謬誤是你我都需要即刻攻破的,它們分別是:忽略迴歸效應以及自我設障。
如果我們心中抱持某種預期,眼中的世界會截然不同,這時只能看見表象。——《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
✏️延伸閱讀:消除壞習慣,才能開始正向循環《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閱讀心得
思考謬誤1:忽略迴歸效應
迴歸效應(regression effect)是統計學裡的基本概念,大意是指一個系統的極端值與平均值是不同的。
舉書中的例子而言,假設父母身高有190公分以上,比周圍的人都高出不少,一般人認為他們的小孩的身高理應也很高;但實際情況是:若那對夫妻的身高並沒有家族遺傳等原因,縱使他們會生下身高也比較高的孩子,他們孩子的身高通常還是會矮於他們自己,平均而言,有相同情況的家庭,其小孩的身高矮於父母的機會非常大。
換言之,當一個個體的表現已經很出眾,往往與其相關的其他個體便趨於平均值。上例中的父母身高已經是極端值,他們孩子的身高通常也就趨向家族身高的平均值。
同樣的道理也發生在工作表現上,若我們曾經擁有亮眼成績,那其實是工作表現的極端值而不是平均值。然而,人們總是因為亮眼成績而沾沾自喜,認為那個「極端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而鬆懈不再學習。忽略了迴歸效應,用了錯誤的基準線衡量自己。
所以,我們該怎麼破解這項思維謬誤?關鍵就在關注平均值而非極端值。
如同先前所言,極端值只會偶爾出現,亦即一個人只會偶爾展現卓越。過度關注自己曾經的輝煌業績,便會讓人不思進取;反之,若提升自己個人的基本能力,讓自己的平均表現無限接近曾擁有的巔峰表現,人便有機會更常交出卓越的工作表現。
舉凡運動員都以這樣的方式鍛煉自己:曾經連續10次投入空心球的籃球員只算優異,努力鍛煉投籃能力,確保提升投籃率的球員才算卓越;曾經連續10次擊出全倒的保齡球員只算優異,努力練好擲球的姿勢,確保提升擊球全倒率的球員才算卓越。
同理,曾經有過亮眼工作表現的人只算優異,努力提升基本的工作能力,穩定提升做到亮眼成績機率的人才算卓越。
換言之,過往的亮眼成績只代表人「有機會」展現卓越,但那並不代表日常表現;更該做的,是關注與提升自己的基本能力,讓往後的自己能夠更常交出卓越表現。迴歸效應便是要讓你認知這一點。
最重要的思維習慣是避免根據不完整與不具代表性的資料驟下結論,明白日常經驗往往帶有偏頗成分。——《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
✏️延伸閱讀:掌握3個高績效心智,從此就能高效工作!《高績效心智》閱讀心得
思維謬誤2:自我設障
在了解第二個思維謬誤前,有必要提到書中的一個名詞:sneaky booker,意指偷讀書的傢伙。在求學時期,這種人屢見不鮮。看看以下這則對話你是否熟悉?
某人問:「今天考試你昨晚複習的怎麼樣?」
對方答:「我都沒怎麼複習耶!昨天都沒時間讀書……」
通常這樣回答的同學,成績出爐時都是名列前茅的。當然,之中也有成績差強人意的同學。可是你有疑惑過嗎?人為什麼不敢承認自己確實用功讀書(或沒讀書)?原因便在於:
若不承認自己用功讀書,起碼成績差強人意時,能夠用「我沒讀書而已」當作失敗的藉口;反之,若承認自己用功讀書但成績不甚理想,會讓人自覺比同儕愚笨,心中產生扭曲的想法:努力了還是失敗,不就是自己的能力有限?
因此,學生會陷入「自我設障」(self-handicapping)的思維謬誤,在任何重要表現前先找好失敗的理由,當作掩蓋自身弱點的護盾。對學生而言,「擔憂某事會影響考試成績」就是自我設障的表現。書中也提到,不只學生受困於自我設障的謬誤,踏出校園後的上班族也會維持這種錯誤思維。
有些人每當有重要表現前,就會在前一天做出傷害表現的事情。例如,隔天有一場重大演講,當事人在前一晚與友人通宵喝酒而不是養精蓄銳。因為他認為,明天若是演講失敗,也是酒肉朋友的錯,無關乎自己能力的問題。但這種表現是明確的逃避作為,若不攻破這個思維謬誤,人便難以突破自身的能力界限,甚至,更無法提升先前提到的基本工作能力。
所以,人該怎麼辦?
方法有兩個:承認自己能力有限,以及在最後時刻用力衝刺。
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可以幫助人擺脫愛找藉口的壞毛病;在最後時刻用力衝刺,可以幫助人降低臨陣脫逃的機率。「承認」勝於「知道」,一般人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卻羞於「承認」弱點進而補強弱點。但即使願意學習,人們在重大表現之前也會因為膽怯而下意識尋找逃脫的藉口,所以在最後時刻用力衝刺是一種必要的自我要求。
換句話說,以上兩個方法在不同時機點能夠幫助你攻破「自我設障」的謬誤。承認自己能力有限,令你在日常生活中願意學習。在最後時刻用力衝刺,能夠減少你逃避面對大事的機率。
自我設障指的是設法替自己的表現找理由,藉此左右別人的看法。——《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
✏️延伸閱讀:破除恐懼迷思,重啟內在驅動力《內在獲勝》閱讀心得
結語:心理決定思緒,思緒決定行為
以上兩個思維謬誤可能就是令你工作卡關的原因。一來,人們沒有意識到卓越表現只是偶爾的事,所以太過執著於過去的業績而放鬆了當下的學習。二來,人也可能在做大事前陷入「自我設障」的思維謬誤,總是在重大表現前限制了自己的發揮。
因此你得記得:凡是卓越的表現,都是經過琢磨才展現出來。如同打造建築,往下扎根的地基雖然肉眼看不見,卻是支撐任何天才建築作品的必要根基。只要不限制自己往上建構,卓越必定能夠再現。
簡單說,讓思緒較少出現錯誤,把努力投注在對的行為上,才是讓你更接近卓越表現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