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相處起來輕鬆自在,不僅幽默風趣,也喜歡自嘲讓身邊的人感到開心;而有些人心思過於敏感,經常被外界的評論或事件影響心情。跟這種人交流時,無時無刻都需要顧及他的情緒,深怕無心的一句玩笑話,就被對方聽往心裡。
過去的我,經常在朋友中扮演心靈導師的角色,只要有人需要協助,我都會給予溫暖的建議。然而隨著時間過去,這樣的個性卻逐漸改變,我開始對人際關係感到厭倦,甚至會刻意避開「過度負面」的朋友,不想與他們有任何接觸。
有段時間我經常忙到三更半夜,某天手機傳來震動,我瞥眼看了螢幕畫面,是最近失戀的朋友心情不好,想要找人聊聊。當時我決定先將手邊的工作完成,再好好回覆訊息。
不料一忙之下就忘了這件事,隔幾天打開對話紀錄,竟看到滿滿一排「收回訊息」。我馬上聯繫對方,甚至與他道歉,沒想到是熱臉貼冷屁股,得到對方冷冰冰的一句:「你忙你的沒關係,反正我的事沒那麼重要。」
仗著悲劇主角的名義,無時無刻為自己加戲
不知道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朋友,總喜歡放大自己的遭遇,覺得倒楣的事情都發生在他身上。除此之外,也極度害怕被拒絕,一旦受到一絲批評,還會自怨自艾地認為全世界都與自己為敵,獨自陷在悲傷的情緒裡。
通常,我們會稱這樣的人很「玻璃心」。身為朋友的你,或許一開始還有耐心傾聽,但時間久了難免會感到無力。最可怕的是,當你在陪伴過程中說出「你想太多」這句話時,聽在某些人耳裡簡直是犯了大忌。也許說者無意,但對方早已玻璃心碎滿地。
每個人都有低潮的時候,當被人拒絕或遭到質疑時,難免都會比較脆弱。然而,對有些人來說,脆弱的情緒是常態,容易把別人的評論作為對自我價值的判斷,甚至習慣沉溺於悲傷,讓負能量不斷累積。
這樣的人彷彿自己是悲劇主角,無時無刻都在為自己加戲。長久下來,不僅身邊的朋友會逐漸遠離,也會因為看任何事情都不順眼,對未來的生活失去動力,進而毀掉自己的人生。
✏️ 延伸閱讀:《高敏感是種天賦》閱讀心得:勉強自己樂觀,只是刻意製造的假象
為什麼會有玻璃心?
大多數的人認為,人之所以會產生玻璃心,主要與生長環境有關。有些人在成長過程中,長期受到否定與質疑,成年後便習慣將所有的錯誤怪罪於自己,甚至將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認同上,缺乏獨立的判斷能力。也有些人過度追求完美,希望所有事情都依照計畫進行,一旦發現結果不如預期,心情便受到巨大影響。
然而,心理學家伊蓮.艾融(Elaine N. Aron)卻發現,會導致玻璃心的原因,並不全然是環境影響。世界上約有15-20%的人屬於高敏感族群(Highly Sensitive People, HSP),這群人擁有比一般人有更敏感的神經系統,原始基因造就他們在受到外在刺激時,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影響情緒。
由於反應出來的行為較為敏銳,這樣的人經常會被貼上「神經質」、「愛煩惱」等負面標籤。然而,玻璃心也不全然是缺點,根據心理學家研究,正是因為他們心思細膩,在平時能深思熟慮思考事情,不僅擁有較好的危機處理能力,也比一般人更具同理心。
所謂的「相信」,其實也是一種課題分離的行為。相信別人,這是你的課題;可是別人對你的期望
或信任要怎麼反應,卻是別人的課題。——《被討厭的勇氣》
如何與玻璃心的人交流?
回想起來,我並不真的討厭那位玻璃心的朋友,只是敏感的情緒如同雙面刃,當對方又陷入負面情緒時,不免讓身邊的人感到壓力。
後來我透過大量閱讀,向心理學家學習如何與玻璃心的人相處,而實際運用也非常有幫助。 以下分享三種方法,若你有遇到類似狀況,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方法一: 先處理情緒,再解決問題
當對方因為別人無心的一句話或行為,開始上演「悲傷小劇場」時,記得先安撫對方的情緒,並適時給予正向肯定。盡量就事論事,告訴對方討論的是「事情本身」,而不是「特定的人」。針對他遇到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陪伴他一同面對困境。
方法二: 選對溝通時機
倘若朋友持續陷在負面情緒的迴圈中,記得先觀察當下的氣氛,判斷是否適合理性溝通。必要時刻可以先讓彼此冷靜。除了給對方時間消化焦慮,也讓自己思考,這個人的情緒是否值得你幫忙處理。
方法三: 分離別人的課題
雖然玻璃心的人需要協助,但事實上,若自己不主動敞開心門,沒有任何人能真正替別人解決難題。在《被討厭的勇氣中》這本書中提到,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倘若我們不懂得釐清自己與他人的問題,並習慣將外界的生活與內在連結,就可能在無意間承擔不是自己的責任。因此,只要發現對方不願意面對問題的根源,我們也要懂得分離別人的課題。這樣的方式並不是冷漠,而是讓彼此保有完美的距離,也讓對方有機會面對自己。
✏️ 延伸閱讀:克服罪惡感的束縛,3步驟擺脫負面情緒、不再自責《被討厭的勇氣》閱讀心得
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就會有美好的人生
和玻璃心的朋友相處,要隨時留意對方的想法,深怕一不注意,就牽動對方的情緒,進而破壞彼此的關係。然而,每個都人該學會妥善處理自己的心情,倘若一味地陷在焦慮中,不僅會讓關心你的人感到疲憊,也會讓身邊的人逐漸遠離。
每個人都會有脆弱的時候,當身邊的人需要協助時,我們都該不吝給予幫忙。除了提出建議,也要針對問題找到解決方法。倘若對方的負面情緒持續膨脹,就要懂得適時迴避,畢竟學會分離別人的課題,也是幫助他人成長的一種方法。
好的友誼會在必要時刻伸出援手,但不要忘記,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唯有願意敞開心房,勇敢突破人生的每道關卡,才有機會得到更好的自己,進而獲得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