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人來說,時間不夠幾乎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在快速變遷的時代下,人們經常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高效率地完成許多事情。我們不斷優化作業流程,期望能增加工作效益;我們學習時間管理,維持職涯與生活的平衡,不斷往更好的方向前進。
於是,市面上充滿許多提高效率的書籍,也經常有專家提出增加生產力的建議。然而,當我們越想掌控時間,反而在無意間錯過更重要的事情。
事實上,若我們能更深層地了解「時間」的涵義,才有機會擺脫舊有思維,重新形塑看待人生的觀點。不僅只是侷限在如何增加效率,而是更全面地看待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生命。
每個人只有4千個禮拜可活
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是《人生4千個禮拜》,作者奧利佛・柏克曼(Oliver Burkeman)是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專題記者,前本著作為暢銷書《樂觀病》。她善於用哲學的角度探討社會議題,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及《華爾街日報》。
在書的開頭,作者就問讀者一個問題:假如活到80歲,你的人生有幾個禮拜?
答案是4千個禮拜。
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訝異,即便是活到80歲,也不過是4千個禮拜的歲月。我們總以為人生很長,長到可以恣意揮霍每一個當下;但其實人生很短,短到一不留意寶貴的光陰就離我們而去。
在這本書中,作者用嶄新的思維討論現代人對於時間管理的議題。有別於市面常見的實用顯學,她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生命。不再一味地追求效率,而是更深層地思考,你該如何妥善利用這4千個禮拜的人生。
唯有以清醒的頭腦,勇敢面對死亡的必然性,以及人終有一死帶來的各種結論,我們才會真正活在人生當下。——《人生4千個禮拜》
時間管理,讓我們鮮少思考人生的意義
從原生家庭到教育環境,人們不斷被灌輸這樣的觀念:我們要用現在的時間,換取更美好的未來。也因此,我們把童年時期的玩樂時光換取好的學校,拿探索自我的大學生活去換取更有前景的專業證照。
我們深信唯有不斷努力,才能往成功的方向邁進。當然,這樣的想法並沒有問題,但問題是,你是否曾思考過所謂的「美好未來」到底從何時才開始計算?現代人對「時間管理」的定義十分狹隘,像是教你擬定完美的晨間流程,或是如何日理萬機,這些事情固然重要,但卻不是人生的全部。
試著想像一個情境,在一個有洗衣機、洗碗機與掃地機器人的世界,我們省下無數個小時,理應感到時間變得更充裕,然而弔詭的是,當生活逐漸便利,人們卻越來越沒有耐性,我們不願意花十秒鐘等待網頁下載,甚至在微波爐前等待兩分鐘也讓人感到厭煩。
事實上,在達到美好的生活前,我們應該要更近一步思考,究竟該如何挪出時間讓生命更有意義。尤其在時間令人感到不安的現代社會,更要能以不同的維度,重新思考自己與時間的關係。
時間管理的悖論,打破你的既有觀點
其實一開始我會讀這本書,純粹是被書名吸引,原以為是一本普通的哲學書,沒想到內容竟完整地分享作者對時間的觀點,同時點出現代社會對時間管理定義的盲點。其中我整理出2種特別有感的思維,期望給你不同體悟,同時也能夠對未來有新的見解。
1. 人生有限,不必侷限在時間的框架內
我們在無意間承襲了一套有問題的時間管理制度,它讓我們壓力十足,也深信必須要極大化個人生產力,才有資格獲得成功的美名。然而,要是你能拉開一點心理距離,就會發現我們的觀點並不合理,時間並不是某種獨立於我們的個體,而是時刻陪伴在我們左右的抽象實體。
舉個簡單的例子, 對中世紀的農夫來說,只有當收穫的季節來臨,才需要準備採收作物。其餘之外的時間,只需要專注當下的工作,根本不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歷史學家稱這種生活方式為「工作導向」(Task Orientation),因為生活的節奏明確,工作本身也自有規律,讓人民不去煩惱時間的流逝,而是實際感受每一刻的體悟。
因此,我們也該學著把時間當成是萬物的一環,而不是被我們利用的資源。唯有當我們能擺脫名為時間的無形框架,才能打破心中枷鎖,用更大的格局思考全局。記得,即便努力是為了更美好的將來,但當下的每一刻,也都是一去不返的存在。不再只是將目光放在遠方,偶爾也要停下腳步,享受你正在經歷的現在。
2. 企圖提升效率,只會讓你越來越焦慮
有些人使用「番茄工作法」(Pomodoro Technique)提高自己的工作效力,有些人則是習慣早起,將整天的計畫提早到晨間就開始進行。無論是使用何種方式,我們都企圖掌握時間,認為只要提高生產效率,就能讓人生更有餘裕。
然而,真正感到輕鬆的那天卻不曾降臨。我們只是變得壓力更大,也越來越不開心。
作者點出現代人最常見的盲點之一,就是大部分的人經常耗費力氣,試圖將每件事情做到最好,期望某天能達到目標,不再為未知的未來擔憂。然而這並不可能發生,無論人再如何努力,人生都不可能盡其在我。
面對這短暫4千個禮拜的生命,我們應該拋開「做好每一件事」的迷思,全心全意地擁抱當下的日常。你要知道,提高效率的目的是能換取輕鬆的生活,而不是持續地感到不安。
延伸閱讀:《減法的力量》閱讀心得:別再只用待辦清單,你還需要「停辦清單」
重點不是根治拖延症,而是以更明智的方式選擇要延後哪些事,專注於眼前最重要的事。——《人生4千個禮拜》
懂得享受當下,才是真正的體驗人生
書中提到的這句話我很喜歡:「我們擁有時間的那個『有』,不同於擁有皮夾裡的錢或腳上的鞋子。我們宣稱擁有時間,真正的意思是我們預期擁有 。」
我們以為很多事未來會去做,但其實很多事未來根本不會做。我們預期能擁有時間,但其實時間根本不會為任何人停留。
過去無從掌控,未來無法預知,與其執著於未來的美好,不如實在地享受當下的每時每刻,體驗屬於自己最獨特的生命。當然,這並不是要你不去計劃未來,也不是要你不再努力,而是要你知道,唯有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當下,才會真正感到「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