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問題,跨越地理的限制我也想問你:
「你的生活周圍,5歲上下的孩童,是否都捧著一台平板電腦?」
因為身在異地,我無法走進你的生活親眼觀察,得到答案。但就我生活而言,周圍的幼年孩童,都已經成了低頭族。
科技的襲擊,任何人都無一倖免
弔詭的是,這些孩童還不擅長走路,卻已經學會操控複雜的科技。不止如此,即使是用餐時,小孩依然還是目不轉睛,把玩著平板電腦。
若把視線移到身旁的大人,也能看到相同的景象。大人們各自滑著手機,不亦樂乎,好像手機裡有比孩子更重要的事。我一度以為,孩子從小沉迷於科技,是照顧者的疏忽,是大人沒有以身作則,為孩子建立正確使用科技的榜樣。
然而,若對照我自己的情況,卻發現這段評論過於武斷。縱使我不是手機的重度使用者,但一天中也會花超過兩個小時的時間觀看影集。
如此看來,無論是小孩、父母還是未婚人士,現代人都對科技欲罷不能,對科技上癮。這當中顯然不是個體問題,仿佛是有某種我們看不見的力量,把我們與科技緊扣在一起。
今天要來讀的書《深度數位大掃除》正好解釋了這股令人對科技上癮的力量,也教人如何破解這股力量,重掌生活,擺脫科技上癮。
我們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把新科技盲目地添加到次要的體驗中。回過神時,才意識到那些東西占據了日常生活的核心。——《深度數位大掃除》
為了獲利,科技業業無所不用其極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深度數位大掃除》的作者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是名學者,生活與工作上不太依賴科技;如果要找一個人來研究科技對人類的影響,他可說是最佳人選。他能用中立的角度,去研究這項課題。
不研究則以,研究後才發現,大部分科技業者用意都不良善,為了獲利,無所不用其極。
怎麼說?我們先要了解一個名詞:注意力經濟(Attention Economy)。它是指以吸引注意力為基礎,進而從中獲利的盈利模式。而利用這種模式賺錢的企業,叫做注意力經濟企業。
什麼樣的企業符合這項描述?非常多,Facebook 和 YouTube 便是其中兩家。只有當用戶花越多時間使用他們的服務,企業才能讓更多廣告商投放廣告,從中獲利。
換言之,注意力經濟企業把用戶的注意力「賣給」廣告商,從而獲利。
經過作者研究,他發現這些企業通常用了以下兩種我們看不見的心理力量,延長用戶使用服務的時間:
一、往下滑帶來的間歇正向強化
你是否知道手機跟吃角子老虎機很相似,雖然手機不會令你輸錢,卻會令你輸掉注意力與時間。
使用社交平台時,「往下滑」的行為就像吃角子老虎機的把手。每當用戶看到一個有趣的動態,便會忍不住想往下滑,瀏覽更多趣聞。在《原子習慣》一書中,這種讓人不可預期的快樂叫做「變動獎勵」,而在本書當中則稱為「間歇的正向強化」。
你不妨留意,無論是手機版還是電腦版的 Facebook,總是只讓你看到一則貼文,要往下滑才能看下一則。這就是依據變動獎勵所設計的用戶界面。
簡單而言,社交平台的設計給人不可預期的快樂,導致用戶渴望獲得快樂而不停的往下滑。
二、點讚帶給人社會認同
第二種吸引用戶的力量稱為社會認同原理,「點讚」便是基於這股力量所設計的功能。
人是群體生物,因為天性使然,人會渴望獲得他人的認同。生活中,只要獲得他人的認可,我們也會感到開心,對吧?而點讚就如同這種認可,當人想確定自己剛發的貼文能獲得多少讚,就會不時的打開手機查看。
可悲的是,打開社交平台查看後,又會被其他貼文吸引而繼續滑手機,陷入浪費時間的迴圈裡。
其實吸引人們長時間用手機的力量不只這兩種,本文篇幅有限,無法一一列舉。但重點是想讓你知道,科技業者為了獲利,已然從人類行為習慣出發,設計出令人上癮的功能。
一路跟著作者揭發注意力經濟企業的惡行,令我對這些企業感到憤怒與懊悔。一怒之下我刪除了手機裡的 YouTube,懊悔自己浪費了許多時間,享受這些企業提供的「垃圾娛樂」。
雖然你可能不會像我一樣,因為怒而擺脫掉科技的束縛,所以作者還提供了實作的方式,幫你擺脫科技上癮。這套實作稱為數位斷捨離(digital declutter)。
為了重新奪回掌控權,我們不能只做微調,而是應該從頭開始重建我們與科技的關係,以我們深信的價值觀為基礎。——《深度數位大掃除》
數位斷捨離,重新思考如何運用科技
數位斷捨離共有三個步驟,實作時間為期三十天。這套實作非常激進,需要你的堅定意志。以下簡略講解每個步驟。
第一步,騰出三十天,停用可有可無的數位科技。什麼樣的科技屬於可有可無?這當然見仁見智。但有一條準則可以依循:只要這項科技不會妨礙到你的生活與工作,就屬於可有可無。
舉凡 YouTube、Facebook 或手機遊戲都屬於可有可無的科技。除了這些軟體,硬體科技也算!如果你會因為玩主機遊戲而過度浪費時間,也要停用這些科技。
簡單而言,可有可無的科技是那些會令你浪費時間的科技,找出它們然後在三十天內停用。
第二步,利用三十天的停用期,重新發現有意義的活動。捨棄可有可無的科技,會把你從虛擬世界中抽離出來。但此時問題就來了,以前能利用科技消磨時間,現在突然變得無所事事,該怎麼應對這片空白期?
作者的提案是:趁這段空白期體驗現實生活中有意義的活動。這些活動可以是學畫畫、長時間散步(作者尤其推薦)、學硬筆書法(本人正在嘗試)或健身(疫情期間要小心)等等。只要是「親手」進行的現實活動都算。
換言之,在實作期間停用浪費時間的科技,然後找到有益的活動,填補自己的生活。
第三步,三十天後重新導入科技。作者在書中澄清一點,他不是「反科技」的人群,相反的,他更推崇數為極簡主義(digital minimalism),意指只選用少數重要的科技,支持我們生活的核心價值。
數位斷捨離三十天後,你依然能使用可有可無的科技。但這次不同的是,在斷捨離期間,你已經實作過有意義的活動,找到自己的生活,因此也會更加謹慎選擇科技,以免破壞目前有益的生活。
延伸閱讀:滿意的工作,都是自己打磨出來的!《你的工作該耍廢,還是值得拚》心得
結論:科技不再良善,我們該學會自保
書中提到一篇由良心科技業者撰寫的文章,犀利總結注意力經濟企業的獲利之法:
你的時間=他們的獲利
是啊,如果缺乏大量用戶使用,一家科技企業就很難生存。但是,有些企業真的過分了。為了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利用心理學去設計用戶。即使被用戶戳破陰謀,卻打著哈哈,用良善的科技願景敷衍回應。一言蔽之,你愛用不用,反正有很多人在用。
別再陷入這些企業的圈套!也千萬別小看科技對人類的負面影響。看看現代孩童的生活,常伴他們左右的不是父母,也不是保姆,而是一塊冷冰冰的鐵塊,毫無人情味的鐵盒子。
我真的不想我的後代這樣,也不想你的生活如此。一起做出改變,聰明運用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