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自己是溝通的高手嗎?雖然我不是溝通高手,但卻相信自己是溝通能手,因為我總能逗得身邊人開心,也能讓對方說起話來更放鬆。
然而,我在溝通上還是偶爾會與人起爭執。我很好奇,為什麼有時候我沒有惹對方生氣的意圖,對方聽了卻感覺不舒服,最終引起爭執。
而我在《史丹佛人際動力學》這本書中找到答案。就結論而言,溝通上會引起對方不滿,是因為人跨越了某條溝通的界線,說出的話引起對方的防備心,以至於升高了敵意,最終導致爭執。
史丹佛商學院連開50年的熱門課程
本書有兩位作者,分別是大衛・布雷弗德(David Bradford)與凱蘿・羅賓(Carole Robin),他們都是史丹佛大學的講師,而本書中文書名正是來自他們在校負責的課程。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課程已經在史丹佛大學開設半個世紀!
這堂課之所以能開辦如此久遠,是因為課程的內容即使在學生畢業後,依然幫助他們處理生活中的人際問題,例如挽救婚姻、修補疏遠的友情、或是處理人事紛爭。
舉例而言,一位學生就告訴作者,這堂課在十年後拯救了他的婚姻與職涯,也有學生反饋給作者知道,因為上過這堂課,自己變得更善於處理與配偶、子女的關係,也在工作上幫助他和同事打造更良好的合作關係。
書中最有價值的知識點,要屬作者提出的「人際現實圈」,也是本文要跟你分享的知識。透過了解人際現實圈,我們便能想通為何人與人之間時常會發生爭執。
人際現實圈的三個層次
人際現實圈是指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流程。一段溝通原則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說者、雙方交際、聽者。
第一層由說者開始,說者在談話開始前會先建立自己要傳達的訊息。第二層則是說者透過話語或肢體動作傳達訊息。第三層則是聽者接收到說者的訊息後,對訊息產生想法與感受。
簡單來說,說話的人先有自己想表達的事情,接著透過語言或肢體動作傳達給聽者,聽者解讀後產生自己的想法。
作者把人際現實圈比喻成打網球。說者是發球員,會先發起對話,然後讓要傳達的想法越過網子傳到聽者的區域。而聽者在收到訊息後,便會開始解讀接受到的訊息。輪到聽者發話時,兩方的角色便會互換。而一段良好的溝通便是在這種角色互換的情況下,你來我往地延續下去。
爭執的起因也能用人際現實圈來解釋。人常在聽到不中聽的訊息時,會開始揣摩說者的意圖,並且指控對方的行為。這就如同跨過網子進到對方的區域質疑對方的打球能力,會讓被質疑的人感到不滿,準備回擊指控。
諸如這類型的話語,就是引起爭執的開端:「你就是控制慾太強,才想控制我的作息!」「你就是不把我當朋友,所以訊息總是已讀不回!」「你就是死性不改,才會這麼懶惰!」
這些話語都帶有強烈的指控性質,會讓聽者升起防備心,去反駁這些指控。
然而,在一段溝通中,我們是無法確切知道對方行為背後的意圖與動機,如果人用自己的揣摩去指控對方的動機,最終只會引起爭執。
學習是人際關係的根本
生活上,我學到最多人際智慧的來源要屬情侶關係。由於我與女友年齡相仿,所以在生活中體會到的智慧都能彼此交流,並且共同成長。
在無數的交流中,我們也發現爭執的開始,的確是因為一方先指控另一方的動機,使被指控的一方升起防備心,去駁斥這些指控。
我把這種爭執的起因形容為拳擊比賽。比賽當下雙方拳手的情緒都非常高昂,如同爭執時雙方的高亢情緒。為了宣洩這股情緒,一方會開始揮拳攻擊,而另一方則會以牙還牙回敬,不夠力道就再補一拳,直到一方倒下為止。
但人際關係不是拳擊比賽,即使在爭執中勝出,卻也傷害了彼此的感情。
後來我與女友學會彼此坦誠相對,用溫和的口吻說出心中的不滿,而不是透過爭執來解決負面情緒。雖然有時候也會走了岔路引起爭執,但更多時候我們都是透過智性與感性的交流,一起面對彼此的情緒。
因此,我們總結出一個經營人際關係的心態,恰巧呼應本書作者最推崇的心態:一起學習,共同成長。這個「學習」不只是指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是學習透過彼此經歷過的事,發現溝通智慧。
三個有效的溝通訣竅
既然學習對於人際關係如此重要,本文在此便提供書中三個有效的溝通訣竅,幫助你更善於溝通,好讓你在經營人際關係時能如魚得水。
訣竅1:站在自己的區域發言
為了避免因為指控而引起爭執,說話時人應該只從自己在人際現實圈中已知的兩個層次去發言。舉個例子,如果有人與你約會時遲到,雖然你很生氣,但也不應該用話語去指責對方,因為你不是遲到的那個人,你無法確切知道他遲到的真實原因。
更應該的,我們要針對對方的行為(第二層),說出自己的感受(第三層),反饋給對方知道。好比說「你剛才遲到了,這個行為令我感覺有點不開心。」「想跟你說,你遲到的這個行為,令我感覺生氣。」
也要記得,說出這些話時,要保持語氣平和,因為不同的語氣說出相同的話,會傳達出不同的意思。如果你的本意是想與對方一起化解不滿的情緒,就應該語氣平和地溝通。
訣竅2:別放任情緒肆意妄為
爭執會持續不斷,都是因為人放任自己的情緒主導自己的行為。雙方都不肯在爭執中低頭,以至於只靠情緒宣洩心中的不滿。然而,人很常在情緒不穩定時,會說出不該說的話,做出不該做的行為,事後更是後悔莫及。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不妨就安靜10秒鐘,高昂的情緒通常都會在10秒鐘後減緩一大半。
訣竅3:別把情緒埋在心裡
如果你是遇到負面情緒就往肚子裡吞的人,也應該注意不要讓情緒收在心裡太久。因為情緒並不像食物,能透過像胃部一樣的器官來消化。情緒只會堆積在心中,如果不抒發出來,只會有爆發的一天。
我便是這種人,總是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什麼不開心自己忍下來就好,希望別因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而與對方鬧得不開心。但也因為這種習慣,我一旦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情緒爆發的力度就猶如沉睡的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
之後我在情侶關係中學到,有什麼情緒問題,都應該立刻用訣竅一與對方一同解決。
結論:良好的人際關係來自於學習
有時候我想,人際關係除了在感性上能感受到愛,也在理性上能幫助人加倍成長,是一種不錯的人生體驗。
而閱讀本書後,我也的確感受到生而為人能處理人際關係的美妙,也有股衝動想報讀兩位作者的《人際動力學》課程。此外,書中提到的每一個人際問題,恰恰都是世上每個人每天會遇到的人際矛盾。若說此生有什麼書是必讀的,我相信本書會是其中一本。
作者也希望讀者知道,無論是哪類型的人際關係,我們都有可學習的課題,而學習本身就是人際關係裡最重要的心態。
透過本文的撰寫,希望在人際溝通上有為你打開一扇門,幫助你用更有效地方式,抒發自己的情緒、想法,也讓你與對方能深化彼此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