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自己是溝通的高手嗎?雖然我不是溝通高手,但卻相信自己是溝通能手,因為我總能逗得身邊人開心,也能讓對方說起話來更放鬆。

然而,我在溝通上還是偶爾會與人起爭執。我很好奇,為什麼有時候我沒有惹對方生氣的意圖,對方聽了卻感覺不舒服,最終引起爭執。

而我在《史丹佛人際動力學》這本書中找到答案。就結論而言,溝通上會引起對方不滿,是因為人跨越了某條溝通的界線,說出的話引起對方的防備心,以至於升高了敵意,最終導致爭執。

史丹佛商學院連開50年的熱門課程

本書有兩位作者,分別是大衛・布雷弗德(David Bradford)與凱蘿・羅賓(Carole Robin),他們都是史丹佛大學的講師,而本書中文書名正是來自他們在校負責的課程。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課程已經在史丹佛大學開設半個世紀!

這堂課之所以能開辦如此久遠,是因為課程的內容即使在學生畢業後,依然幫助他們處理生活中的人際問題,例如挽救婚姻、修補疏遠的友情、或是處理人事紛爭。

舉例而言,一位學生就告訴作者,這堂課在十年後拯救了他的婚姻與職涯,也有學生反饋給作者知道,因為上過這堂課,自己變得更善於處理與配偶、子女的關係,也在工作上幫助他和同事打造更良好的合作關係。

書中最有價值的知識點,要屬作者提出的「人際現實圈」,也是本文要跟你分享的知識。透過了解人際現實圈,我們便能想通為何人與人之間時常會發生爭執。

人際現實圈的三個層次

人際現實圈是指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流程。一段溝通原則上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說者、雙方交際、聽者。

《史丹佛人際動力學》閱讀心得

第一層由說者開始,說者在談話開始前會先建立自己要傳達的訊息。第二層則是說者透過話語或肢體動作傳達訊息。第三層則是聽者接收到說者的訊息後,對訊息產生想法與感受。

簡單來說,說話的人先有自己想表達的事情,接著透過語言或肢體動作傳達給聽者,聽者解讀後產生自己的想法。

作者把人際現實圈比喻成打網球。說者是發球員,會先發起對話,然後讓要傳達的想法越過網子傳到聽者的區域。而聽者在收到訊息後,便會開始解讀接受到的訊息。輪到聽者發話時,兩方的角色便會互換。而一段良好的溝通便是在這種角色互換的情況下,你來我往地延續下去。

爭執的起因也能用人際現實圈來解釋。人常在聽到不中聽的訊息時,會開始揣摩說者的意圖,並且指控對方的行為。這就如同跨過網子進到對方的區域質疑對方的打球能力,會讓被質疑的人感到不滿,準備回擊指控。

諸如這類型的話語,就是引起爭執的開端:「你就是控制慾太強,才想控制我的作息!」「你就是不把我當朋友,所以訊息總是已讀不回!」「你就是死性不改,才會這麼懶惰!」

這些話語都帶有強烈的指控性質,會讓聽者升起防備心,去反駁這些指控。

然而,在一段溝通中,我們是無法確切知道對方行為背後的意圖與動機,如果人用自己的揣摩去指控對方的動機,最終只會引起爭執。

學習是人際關係的根本

生活上,我學到最多人際智慧的來源要屬情侶關係。由於我與女友年齡相仿,所以在生活中體會到的智慧都能彼此交流,並且共同成長。

在無數的交流中,我們也發現爭執的開始,的確是因為一方先指控另一方的動機,使被指控的一方升起防備心,去駁斥這些指控。

我把這種爭執的起因形容為拳擊比賽。比賽當下雙方拳手的情緒都非常高昂,如同爭執時雙方的高亢情緒。為了宣洩這股情緒,一方會開始揮拳攻擊,而另一方則會以牙還牙回敬,不夠力道就再補一拳,直到一方倒下為止。

但人際關係不是拳擊比賽,即使在爭執中勝出,卻也傷害了彼此的感情。

後來我與女友學會彼此坦誠相對,用溫和的口吻說出心中的不滿,而不是透過爭執來解決負面情緒。雖然有時候也會走了岔路引起爭執,但更多時候我們都是透過智性與感性的交流,一起面對彼此的情緒。

因此,我們總結出一個經營人際關係的心態,恰巧呼應本書作者最推崇的心態:一起學習,共同成長。這個「學習」不只是指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也是學習透過彼此經歷過的事,發現溝通智慧。

三個有效的溝通訣竅

既然學習對於人際關係如此重要,本文在此便提供書中三個有效的溝通訣竅,幫助你更善於溝通,好讓你在經營人際關係時能如魚得水。

訣竅1:站在自己的區域發言

為了避免因為指控而引起爭執,說話時人應該只從自己在人際現實圈中已知的兩個層次去發言。舉個例子,如果有人與你約會時遲到,雖然你很生氣,但也不應該用話語去指責對方,因為你不是遲到的那個人,你無法確切知道他遲到的真實原因。

更應該的,我們要針對對方的行為(第二層),說出自己的感受(第三層),反饋給對方知道。好比說「你剛才遲到了,這個行為令我感覺有點不開心。」「想跟你說,你遲到的這個行為,令我感覺生氣。」

也要記得,說出這些話時,要保持語氣平和,因為不同的語氣說出相同的話,會傳達出不同的意思。如果你的本意是想與對方一起化解不滿的情緒,就應該語氣平和地溝通。

訣竅2:別放任情緒肆意妄為

爭執會持續不斷,都是因為人放任自己的情緒主導自己的行為。雙方都不肯在爭執中低頭,以至於只靠情緒宣洩心中的不滿。然而,人很常在情緒不穩定時,會說出不該說的話,做出不該做的行為,事後更是後悔莫及。

如果遇到這種情況,不妨就安靜10秒鐘,高昂的情緒通常都會在10秒鐘後減緩一大半。

訣竅3:別把情緒埋在心裡

如果你是遇到負面情緒就往肚子裡吞的人,也應該注意不要讓情緒收在心裡太久。因為情緒並不像食物,能透過像胃部一樣的器官來消化。情緒只會堆積在心中,如果不抒發出來,只會有爆發的一天。

我便是這種人,總是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什麼不開心自己忍下來就好,希望別因為自己的負面情緒而與對方鬧得不開心。但也因為這種習慣,我一旦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情緒爆發的力度就猶如沉睡的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

之後我在情侶關係中學到,有什麼情緒問題,都應該立刻用訣竅一與對方一同解決。

結論:良好的人際關係來自於學習

有時候我想,人際關係除了在感性上能感受到愛,也在理性上能幫助人加倍成長,是一種不錯的人生體驗。

而閱讀本書後,我也的確感受到生而為人能處理人際關係的美妙,也有股衝動想報讀兩位作者的《人際動力學》課程。此外,書中提到的每一個人際問題,恰恰都是世上每個人每天會遇到的人際矛盾。若說此生有什麼書是必讀的,我相信本書會是其中一本。

作者也希望讀者知道,無論是哪類型的人際關係,我們都有可學習的課題,而學習本身就是人際關係裡最重要的心態。

透過本文的撰寫,希望在人際溝通上有為你打開一扇門,幫助你用更有效地方式,抒發自己的情緒、想法,也讓你與對方能深化彼此的感情。

如果對你學習有幫助,歡迎訂閱我們的 FB,不錯過學習內容:https://reurl.cc/lRGLME

 

在拾課學習,時刻都能學習

Photo by KAL VISUALS
自我成長
浩然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閱讀心得:3個職涯發展的建議,幫你突破職涯瓶頸期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是一本幫助讀者規劃與發展職涯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艾希莉.史塔爾(Ashley Stahl),是一名職涯訓練專家。她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個人職涯發展的故事與領悟,而讀者從這些故事中能夠獲得啟發,幫助自己像作者一樣突破職涯瓶頸期。假如你目前正遇到工作困擾,此書會是一本適合的讀物。

Photo by Aziz Acharki
自我成長
浩然

想要變得富有,先讓內心變得富足

想要變得富有,先要讓內心感到富足。倘若人對現況總是感到不滿意,即便賺再多的錢也很難獲得快樂。因為欲求不滿的內心會讓人總想要獲得更多,永遠都不會感到知足與滿足。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足,人就不會想要花多餘的錢提高生活品質,如此就能將錢存起來累積資產,逐步變得富有,生活也變得更快樂。

Photo by Daria Tumanova
職場能力
浩然

《快不能解決的事》閱讀心得:遇到工作上的複雜問題,你要學會慢速處理

《快不能解決的事》是一本教人學會看待複雜問題,學會處理問題根本成因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致力於推廣「慢的生活」。他認為現今時代人們普遍都喜歡快速解決問題,以至於經常使用治標不治本的方案,使得問題未能徹底解決。因此,他在書中教會我們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本性地處理問題。

Photo by Chungkuk
心理療癒
只贏

《善良是一種選擇》閱讀心得:行善是美德,也是無價的獲得

《善良是一種選擇》的作者沈雅琪是國小老師,因為某次被學生誤將「沈」寫成「神」,在網路分享這則趣事,因此從沈老師就變成了神老師。她育有三名子女,其中小女兒在十個月大時,就被醫師判定為終身學習遲緩。身為特殊兒的母親,非常理解在社會上會遇到的困境。

Photo by Do Nhu
心理療癒
浩然

生活越是痛苦,越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基本面

人生的低潮期不期而遇,如何面對這段時期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能力。我發現,應對人生低潮期最好的方式,就是照顧自己生命中的基本面向。比如擁有充足的睡眠、運動,以及照顧飲食。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不過顧及好卻是能夠給身體與心靈提供能量,讓你有心力對抗人生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