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進步,人與人的交流早已打破時空藩籬。即便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我們也能藉由簡短的文字,與他人有基本的連結,更遑論是親近的家人、朋友或伴侶,只要有心,幾乎隨時都能傳遞訊息。
然而,儘管科技帶來無數便利,卻也衍生許多問題。
在網路與人交流時,有些人除了會緊盯手機,也會在發現對方「已讀」卻不回時,陷入無比的焦慮。雖然沒有人喜歡被忽略的感受,但這些人會過度敏感,甚至覺得被世界遺棄。即便後來對方與你說明原因,你仍會陷入不安的情緒。最後不只你身心俱疲,也使身旁的人感到壓力。
倘若你曾有類似的經驗,請先不要擔心。事實上,這就是人格特質的一環,也就是焦慮型依附的一種表象。
✏️延伸閱讀:《共感人完全自救手冊》閱讀心得:太敏感不是你的錯,共感人都需要學會的自救法則
什麼是焦慮型依附?
心理學家安斯沃(Ainsworth)將人類的依附特質做分類,並執行一項著名的研究稱為「陌生情境實驗」(Strange Situation Paradigm)。受測者為一群一歲的嬰兒,原先與媽媽單獨處在同一個空間,接著改由其他陌生人加入。藉由觀察這群嬰兒面對與媽媽分離後又重聚時的反應,分析人格中不同的依附類型(Attachment Styles)。
根據研究結果指出,世界上約有10%的嬰兒先天就屬於焦慮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此類型的嬰兒即便母親就在身旁,與陌生人相處時仍會感到焦慮。矛盾的是,若媽媽不在視線範圍內,嬰兒會感到非常沮喪;當媽媽返回房間,嬰兒則充滿憤怒。這種焦慮型的依附特質,經常讓身旁的人感到不知所措。
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焦慮型依附的因子。焦慮型依附的人在成年後,經常在不安的情緒裡擺盪,他們經常將自我價值建立在他人身上,在人際關係上缺乏安全感,隨時都活在被遺忘的恐懼中。
不論是家人、朋友或是伴侶,焦慮型依附者通常是害怕失去的那一方。他們在關係裡全心全意地付出,期望能受到重視,卻在過度索愛的過程裡,經常讓人感到窒息。
你的過度在意,來自於環境的塑形
有趣的是,儘管焦慮型依附者害怕失去,世界上仍有一部分安全型依附者,不曾在關係中感到不安。根據心理學家研究,除了先天基因影響,每個人成年後與他人相處的方式,其實也與嬰兒時期和父母的互動有關。
焦慮型依附者在幼童時期,通常獲得的關愛較為矛盾。舉例來說,在需要協助時,父母不一定會適時地出現。即便出現了,也不一定會敏感地覺察到孩子為什麼哭泣。基於生存本能,孩子便會用更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如此才能獲得照顧者的回應。
除此之外,成長的環境也是影響人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像是原生家庭不和睦,或是經濟狀況等問題,都有可能使照顧者無法全心全意愛護嬰兒,或是在需要關愛時,情緒未能受到安撫。
在一次又一次索求愛的過程,導致焦慮型依附者沒有安全感,活在害怕被人遺棄的恐懼。於是在潛意識裡埋下不安的種子,認為需要時刻得到他人關注,或是透過強烈的表達方式,才能證明對方在意自己。
✏️延伸閱讀:不再陷入焦慮情緒,3種方法學會自我療癒《焦慮是禮物》閱讀心得
提高安全感,才是解決核心
雖然焦慮型依附者沒有快速的解方,卻能善用幾項「心法」幫助你在陷入焦慮時得到舒緩・以下分享由心理學家提出的2種方法,期望能為你的生活帶來力量。
方法1. 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在社群媒體發展的時代裡,我們可以輕易地看見他人生活。若你屬於依附型焦慮的人,就有可能因為擔心與朋友脫節,或是與戀人疏於聯繫,因而無時無刻都在滑手機,期望能藉由關注他人的狀態,以及與他人的互動,安撫原有的焦慮。
從今天起,試著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當你有閒暇時刻,應該規劃自己的未來,而不是一味地觀察別人的生活。畢竟,網路世界終究是虛擬,已讀不回不要緊,最重要的是你在這段時間裡是否有提升自己。
方法2. 接納自己需要安全感
除此之外,我們也不需要壓抑原有的個性。只要是人都需要安全感,這不僅是原古時代的演化,也是人類基本的需求。若你感到不安,與其用極端的方式掩蓋焦慮,不如直接和在意的人表達內心。
學習有效的溝通,將真正的渴望表達出來。唯有用心理解彼此,才能用真正的愛包容對方,當你的價值不再與他人的評論有關,就能在關係裡盡情地展現自己。
專注於自己,就是雙贏的最佳利器
若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我們的幸福與不幸,成功與失敗,快樂或感傷其實都與「依附」息息相關。我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與世界產生各種連結。無論是手足、親子,或是伴侶間的親密依附,都形塑我們獨特的價值觀。
焦慮型依附者並不是想太多,而是原生背景形塑我們的個性。但這並不是你的問題,也不需要因而壓抑。真正懂你的人,就會願意陪在你身旁,與你面對內心的不安與恐懼。
記得,越害怕被人拋棄,只會越讓人喘不過氣;唯有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接納真實的狀態,才能在未來的日子中,活出最亮麗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