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別人,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的經驗。從出生那一刻起,人們被教導要服從他人指令,不論是原生家庭或社會體系,為了維持良好的互動,我們學會以傾聽取代固守己見;懂得合作而非特立獨行。

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人逐漸失去自我,每當與人意見相左時,寧可愧對自己的想法,也要符合對方的喜好;害怕衝突與不和諧的場合,便選擇迎合別人來維持關係的平和。

你發現了嗎?這就是失去個體界線的開始。事實上,用討好換取的關係並不健康也不長久,唯有我們願意梳理心中的問題,才能奪回失去的自我價值。你將發現,不需要委曲求全,即便是展現真實的一面,也能形塑健康的正向關係。

「關懷,來自相信人的價值及成長性;擔憂,來自對價值和成長性的否定。」——《慣性討好》

你,慣性討好他人嗎?

今天要分享的這本書是《慣性討好》,作者蘇絢慧是諮商心理師,致力於情緒及關係修復等議題。她長期以華人為文化背景,觀察到多數人會習慣討好別人,看似擁有好的人際關係,內心卻時常感到恐懼,害怕一不小心就被眾人嫌棄。

書中分享幾個「討好型人格」的自我檢測,像是:你是否對別人的訊息會秒回,深怕別人覺得怠慢而不高興?你很難拒絕內心不想接受的事情?當別人生氣時,你會立刻選擇讓步或妥協?

如果你跟我一樣,上述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yes」,或許你正屬於討好型人格的族群。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一起關注內心的嚮往,探究人格養成的主要原因,並從中找到解方。當我們能捨棄不重要的人事物,你將發現,最後留在身邊的,才是對我們最重要的人際關係。

而要了解人為什麼有討好型人格,有時候我們必須回歸到最原始的自己,也就是探索童年的成長環境。

✏️延伸閱讀:說不出口的痛,是難以辨識的傷《羞辱創傷》閱讀心得

觸摸心理原傷,走出被禁錮的世界

提到討好型人格的成因,就不得不提及我們難以改變,卻也影響最深的原生家庭。心理學博士鍾妮斯・韋伯(Jonice Webb)提出童年期情感忽視(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指的是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導致人格養成受到影響。

在幼童時期,渴望獲得照顧者的關愛是人類的天性,可惜並不是所有父母都準備好養育下一代。在撫養小孩的過程中,總是無意間透露是因為小孩的出生,才犧牲他們的人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小孩,或許會因此感到內疚,認為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回報這份恩情。

還有一種是權威型父母,期望孩子在自己的安排下成長,經常以「為你好」的名義包裝自己的控制欲。倘若小孩未遵從他們的指令,就會受到情緒化的對待,失去發展自我意識的機會。

在這樣的原生環境下,內心真實的情感遭到漠視,以致於無法發展一個穩定而完整的自我價值,進而成為慣性討好的人格。在生活中看見別人傳來的訊息,只想快點放下手邊的事情回覆;只要一不順別人的意,害怕被討厭的恐懼便占據內心。

最可怕的是,這些在兒時受到的處境,將會深深地烙印在腦海裡,不僅在交友時受到箝制,自卑的心理也將影響整個人生。

✏️延伸閱讀:克服罪惡感的束縛,3步驟擺脫負面情緒、不再自責《被討厭的勇氣》閱讀心得

3種方法培養正向關係

當然,我們難以根除自己的童年環境,但值得開心的是,即便我們無法自由選擇原生家庭,但仍能透過正確方法,建立與別人的互動關係。

懂得釐清內心的自己,才能在關係中保持正向關係,不再一味地討好他人,也才有機會形塑更健全的人格。 《慣性討好》書中分享許多方法,我分享其中三種,期望能讓你有不同的觀點,藉此獲得更多力量。

方法1. 設定付出的停損點

與人互動時,若覺察他人並不珍惜你的付出,甚至對你軟土深掘,就要適時地在關係中按下暫停鍵。尊重自己有所選擇,才能避免在討好他人後,卻換得委屈和憤怒。時間與精力是人生最寶貴的資源,若發現對方不值得你付出,就要儘早設下停損點,才有多餘的心力看見真正重要的關係連結。

方法2. 解開內疚原罪,放下自責習慣

倘若你經常感到自卑,不看重自己的價值,就可能在關係中傾向討好他人。事實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即便父母賦予你寶貴的生命,也不代表你對他們有所虧欠,更何況是不在意你的人。遇到衝突場合時,應該思考你真正的想法,用真誠的態度與人溝通,而非委屈自己只為了迎合大局。

方法3. 尊重別人前,先懂得尊重自己

在協助他人時,要建立在彼此都舒適的基礎上,把慣性的「討好」轉換成「尊重」。尊重是建立在個體的維護,而討好則是漠視自己、放大別人。你要知道,不需要卑微地與人相處,對等的付出,才有維續關係的意義。

「你需要真實承認,才可能看見自己的限制,不會再放大自己的能耐,也不會再把自己感受和需求放一邊。」——《慣性討好》

卸下討好面具,接納真實的自己

慣於用討好與人交流的人,鮮少了解關係真正的意義。當然, 要展現真實的自己並不容易,畢竟從原生家庭到教育環境,我們有很長的時間活在不平衡的人際關係裡。

唯有開始覺察內心的嚮往,並懂得克服恐懼,才有機會在不對等的關係中抽離。從現在起,不再委屈地討好他人,而是有意識做出選擇,在健康的關係裡成長,你的人生才會有更多新的契機。

討好別人是本性,但能捨棄錯誤的有毒關係,將有機會拾回你未曾發現,埋藏在內心已久的那個自己。

如果對你學習有幫助,歡迎訂閱我們的 FB,不錯過學習內容:https://reurl.cc/lRGLME

 

在拾課學習,時刻都能學習

Photo by KAL VISUALS
自我成長
浩然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閱讀心得:3個職涯發展的建議,幫你突破職涯瓶頸期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是一本幫助讀者規劃與發展職涯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艾希莉.史塔爾(Ashley Stahl),是一名職涯訓練專家。她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個人職涯發展的故事與領悟,而讀者從這些故事中能夠獲得啟發,幫助自己像作者一樣突破職涯瓶頸期。假如你目前正遇到工作困擾,此書會是一本適合的讀物。

Photo by Aziz Acharki
自我成長
浩然

想要變得富有,先讓內心變得富足

想要變得富有,先要讓內心感到富足。倘若人對現況總是感到不滿意,即便賺再多的錢也很難獲得快樂。因為欲求不滿的內心會讓人總想要獲得更多,永遠都不會感到知足與滿足。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足,人就不會想要花多餘的錢提高生活品質,如此就能將錢存起來累積資產,逐步變得富有,生活也變得更快樂。

Photo by Daria Tumanova
職場能力
浩然

《快不能解決的事》閱讀心得:遇到工作上的複雜問題,你要學會慢速處理

《快不能解決的事》是一本教人學會看待複雜問題,學會處理問題根本成因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致力於推廣「慢的生活」。他認為現今時代人們普遍都喜歡快速解決問題,以至於經常使用治標不治本的方案,使得問題未能徹底解決。因此,他在書中教會我們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本性地處理問題。

Photo by Chungkuk
心理療癒
只贏

《善良是一種選擇》閱讀心得:行善是美德,也是無價的獲得

《善良是一種選擇》的作者沈雅琪是國小老師,因為某次被學生誤將「沈」寫成「神」,在網路分享這則趣事,因此從沈老師就變成了神老師。她育有三名子女,其中小女兒在十個月大時,就被醫師判定為終身學習遲緩。身為特殊兒的母親,非常理解在社會上會遇到的困境。

Photo by Do Nhu
心理療癒
浩然

生活越是痛苦,越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基本面

人生的低潮期不期而遇,如何面對這段時期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能力。我發現,應對人生低潮期最好的方式,就是照顧自己生命中的基本面向。比如擁有充足的睡眠、運動,以及照顧飲食。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不過顧及好卻是能夠給身體與心靈提供能量,讓你有心力對抗人生低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