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容易遇見愛抱怨的人,他們喜歡追究問題是由「誰」(Who)引起的,責任又該由誰來負責。這種心態還有個名稱,叫做「抓戰犯」,意指抓出問題的罪魁禍首。

我發現,這種心態不只是基層員工會有,就連高階主管都有。

我有位朋友,他服務了一家公司很多年,現已是該公司的主管級人物。但他卻是一個愛抱怨的人,經常在下班回到家後,會花好幾個小時跟朋友通話,抱怨工作上哪個屬下犯了什麼錯、哪個上級很豬頭等。

但在我看來,這種愛抓戰犯的心態是無益的,因為它會讓人只懂得抱怨外界,卻不懂得檢視自己在問題中的潛在過失,探索自己擁有的成長空間。

✏️延伸閱讀:突破認知限制,被別錯誤的思維影響人生。《破圈》閱讀心得 

人類面對問題的天性,本就喜歡追究是「誰」的錯

為何大部分的人在遇到問題時,都喜歡抓戰犯,追究是誰的責任?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心理學和大腦科學兩個角度去解讀。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類是充滿心理偏誤的生物。受到這些心理因素的影響,人經常會做出令人費解的舉動。好比有一種心理偏誤叫做「自利偏誤」(self-serving biasing),指的是人會將成功歸功於自己,將失敗歸咎於外界。

舉例而言,遇到工作上的問題或挫折時,人會受到自利偏誤的影響,將問題的成因歸咎於別的部門或同事;相反的,若工作上收穫好成果時,人第一時間會將功勞歸於自己,而不是想起同事的奉獻。

自利偏誤,很常就是讓人變得愛抱怨且習慣抓戰犯的原因之一。

但除了自利偏誤的影響外,大腦科學也解釋人為何愛抓戰犯。

每當人碰見麻煩事,大腦都會將眼前的困境定義為「危險」,並且啟動「戰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讓人的身體充滿力量,以便迎戰或逃離眼前的危機。比如看見蟑螂,害怕蟑螂的人會奮力逃跑;處於比賽的選手,體內會充斥腎上腺素以便挑戰對手。

同理,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大腦也會啟動戰或逃反應,讓人準備迎戰問題,承擔責任,或逃避問題,推託責任。但一般人通常會選擇逃避,因為選擇戰鬥的話,人會擔心要背鍋、挨罵,更害怕在上司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簡單說,正因為心理和大腦機制的合力作用,人才會在遇到問題時,習慣性地抓戰犯頂罪,逃避承擔自己該有的責任。

✏️延伸閱讀:停止用謊言逃避痛苦,才能擁有完整的自己《揭開自己的謊言》閱讀心得 

在問題中關注的焦點,會影響自己的成長與成就

但對我而言,愛抓戰犯的心態必須得克服,因為人在問題中關注的焦點,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深遠的影響。

誠如綜合精神病學家亨利.艾蒙斯(Henry Emmons)在其著作《幸福的化學作用》(The Chemistry of Calm)說過:「很多人都藉由重複練習來加強不健康的神經迴路。每當我們重複一種恐懼或失敗的想法時,便會加強這種連結,讓我們更容易再次產生那種想法。」

同理,若人遇到問題時便習慣性地抱怨外界、關注問題的責任該由誰負責,無形中就是在訓練大腦一碰到問題,就要立即抓戰犯頂罪。這不僅會成為一種壞習慣,也會是一種認知限制,限制自己的成長,更限制自己的成就。

如同我在《告別玻璃心的十三件事》裡讀過的這句話:「壞習慣是你個人成就的上限,壞習慣愈少,你的成就愈無可限量。」

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訓練自己,在遇到麻煩事時多承擔責任,探索從問題中自己所擁有的成長空間。

但話說回來,碰到問題時是不是就不能歸咎責任?答案是否定的,若問題真的由別人所引起,那麼事後一定要找機會提醒對方,避免問題一再發生。

我提議,人要培養一種好習慣,在探究問題是由誰引起前,先關注自己能在問題中改進哪些面向、又能學到哪些教訓。如此,我們才不會受限於心理偏誤和大腦機制的影響,忽視自己在問題中可成長的空間。

✏️延伸閱讀:消除壞習慣,才能開始正向循環《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閱讀心得 

遇到問題與挫折,更要學會問 WHAT、WHY、HOW

那麼我們要怎麼訓練自己,學會直面問題與挫折?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改變自己關注問題的焦點。也就是說,與其探究是「誰」(Who)的責任,不如思考問題的 What、Why 和 How,亦即關注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為什麼問題會發生」,以及思考「如何避免將來再遇到同樣的問題」。

焦點關注1:我遇到了什麼問題?(What)

思考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才能聚焦問題,分析其原因與解方。這種處理事情的態度,可以讓我們聚焦解決問題,而非身陷問題帶給人的負面情緒。這樣,我們才不會因為害怕,而逃避面對問題。

以我為例,我在工作上經常會收到客戶或上司的指點,點出我在工作上的盲點與錯漏。若我沒去思考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反而怪罪是他們的錯誤,那麼我就會錯過這些寶貴的反饋,限制了自己的成長。

所以,遇到挫折時,不妨先思考自己遇到了什麼問題,然後用你喜歡的方法記錄在案,才能針對問題調整自我,進而升級自我。

✏️延伸閱讀:遇到困境不知如何解決?掌握3個冠軍心態,你就能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像冠軍一樣思考》閱讀心得 

焦點關注2:為什麼問題會發生?(Why)

此外,我們也要學會問「為什麼」,探究問題的成因,並且發掘自己可以改善的面向。

有一個簡單且實用的技巧,叫做「五個為什麼」(5 Whys),是由豐田汽車公司(Toyota)率先提出,用以探究生產線問題的成因。同樣的,這個技巧也能幫助我們審查自己在問題中可改善的空間,訣竅就在於我們要不斷地向自己提問:「為什麼這個問題會發生?有哪些成因是我能控制的?」

只要能夠分析出自己可控制的部分,我們就能予以改善,避免同樣的問題會在未來,因為自己的過失而再次出現。

✏️延伸閱讀:問題一再發生,你該做的是徹底解決《上游思維:在問題發生前解決的根治之道》心得 

焦點關注3:問自己:「我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How)

遇到一個問題,也要同時想出一個解方。這是我在讀《正向專注力》這本書學到的心得之一。

很多時候,光是界定了問題以及成因,並不足以讓我們改善自我,我們還要思考解方,擬定具體行動計劃,才能解決問題。

在思考解方時,你不妨問自己兩個問題:

一、我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二、這個解方是治本的方法嗎?

只要用這兩個問題去思考問題的解方,我們就能找到杜絕問題的方法。儘管問題以後可能因為一些突發情況而發生,但你還能回顧這部分,讓自己快速解決問題。

✏️延伸閱讀:思考解決方案要慢慢來,才能根治問題《快不能解決的事》閱讀心得 

結語:在問題中關注正確焦點,才能從挫折中獲得成長

最近我在重溫《第一次工作就該懂》這本書時,讀到了一段滿有啟發性的話,是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創新與創業研究所所長安德魯.哈加登(Andrew Hargadon)所說的,他提到:

對許多人來說,「20年的經驗」其實只是1年的經驗重複20次。如果你的職業生涯永遠處於測試階段,20年的經驗就會是不折不扣的20年經驗,因為每年都有豐富的新挑戰和新機會。

這句話的含義,說明許多人在工作上都毫無成長,每一年都用著相同的心態、方法去處理工作。我不排除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由於一般人都很愛抱怨,不喜歡直面挫折,導致自己沒能從問題中學到教訓,持續升級自己。

但誠如先前所說,若我們不克服愛抱怨、喜歡抓戰犯的壞習慣,它就會在人生的進程中持續放大,使我們變成逃避責任、成長停滯的人。

我們並不需要厭惡生活中的挫折,也變成愛抱怨的人;反之,我們可以視挫折為成長的契機,讓自己從中學得更多,成就更好的自己。

如果對你學習有幫助,歡迎訂閱我們的 FB,不錯過學習內容:https://reurl.cc/lRGLME

 

在拾課學習,時刻都能學習

Photo by KAL VISUALS
自我成長
浩然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閱讀心得:3個職涯發展的建議,幫你突破職涯瓶頸期

《別做熱愛的事,要做真實的自己》是一本幫助讀者規劃與發展職涯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艾希莉.史塔爾(Ashley Stahl),是一名職涯訓練專家。她在書中分享了許多個人職涯發展的故事與領悟,而讀者從這些故事中能夠獲得啟發,幫助自己像作者一樣突破職涯瓶頸期。假如你目前正遇到工作困擾,此書會是一本適合的讀物。

Photo by Aziz Acharki
自我成長
浩然

想要變得富有,先讓內心變得富足

想要變得富有,先要讓內心感到富足。倘若人對現況總是感到不滿意,即便賺再多的錢也很難獲得快樂。因為欲求不滿的內心會讓人總想要獲得更多,永遠都不會感到知足與滿足。對現在的生活感到滿足,人就不會想要花多餘的錢提高生活品質,如此就能將錢存起來累積資產,逐步變得富有,生活也變得更快樂。

Photo by Daria Tumanova
職場能力
浩然

《快不能解決的事》閱讀心得:遇到工作上的複雜問題,你要學會慢速處理

《快不能解決的事》是一本教人學會看待複雜問題,學會處理問題根本成因的書籍。撰寫此書的作者是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e),致力於推廣「慢的生活」。他認為現今時代人們普遍都喜歡快速解決問題,以至於經常使用治標不治本的方案,使得問題未能徹底解決。因此,他在書中教會我們真正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本性地處理問題。

Photo by Chungkuk
心理療癒
只贏

《善良是一種選擇》閱讀心得:行善是美德,也是無價的獲得

《善良是一種選擇》的作者沈雅琪是國小老師,因為某次被學生誤將「沈」寫成「神」,在網路分享這則趣事,因此從沈老師就變成了神老師。她育有三名子女,其中小女兒在十個月大時,就被醫師判定為終身學習遲緩。身為特殊兒的母親,非常理解在社會上會遇到的困境。

Photo by Do Nhu
心理療癒
浩然

生活越是痛苦,越要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基本面

人生的低潮期不期而遇,如何面對這段時期是每個人都要具備的能力。我發現,應對人生低潮期最好的方式,就是照顧自己生命中的基本面向。比如擁有充足的睡眠、運動,以及照顧飲食。這些事情看似簡單,不過顧及好卻是能夠給身體與心靈提供能量,讓你有心力對抗人生低潮。